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高女士乘坐首汽网约车期间,因司机偏航突然开门跳车,受伤入院一事,引发舆论持续关注。

6月19日,网约车平台首汽约车回应称,该事件系司乘沟通不畅引起乘客误解所致。

首汽约车官方回应截图 来自网络

6月20日,高女士再次发布微博,称首汽约车通报与事实不符。

▲乘客高女士发布相关声明截图 来自网络

6月21日,杭州市富阳区公安、交通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处置组发布通报称,因司机两次未按导航行驶,让乘客高女士产生了恐慌心理,做出跳车举动。交通部门将依法依规对网约车司机和首汽约车平台进行处理。

▲富阳区网约车事件联合调查处置组官方通报 来自网络

一场网约车导航引发的纠纷,在官方调查结论出来后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有年初的“货拉拉事件”为鉴,媒体、网民对待该事件的态度相对理性,抨击司机的声音少了,多数人认为女乘客行为过激,不值得提倡。

如何避免网约车司乘之间的此类“误会”,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媒体观点

光明时评

不只是导航,乘客和驾驶员在网约车场景下各个流程的细节,都应该在实践中以安全作为准绳来逐步规范。良好有序的司乘关系依赖双方的文明自觉,也需要技术的加持、监管的把控。各项流程细节的规范更多一些,人们出行的安全感就会更增一分。

南方都市报

在现有情况没有实质性改观的状态中,约束和要求网约车在非经乘客要求前提下,不得随意变更导航规划线路行驶,依然是最大可能避免纠纷和损害发生的办法。而要想网约车不“偏航”,就得对网约车平台的日常监管、约束勒紧缰绳。

河南日报

一场驾乘纠纷,引发舆论广泛讨论,再次证明遵守契约精神的重要性。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如果各方再多些换位思考、冷静处理,则善莫大焉。

澎湃新闻

对于网约车偏航的情况,平台从技术层面作出规制,并制定相应的程序规范,已有相当的必要性。网约车作为技术革新,有必要承载更高的细节要求,尽可能地堵上所有的安全漏洞,成为真正让乘客安心的出行方式。

网民评论

2021年6月19日0时至6月22日15时,全网共监测到有关“首汽约车杭州乘客跳车事件”事件的舆情信息18912条,其中,来自新浪微博平台的舆情数量最多,信息总数达15065条。

▲该事件舆情传播趋势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6月19日,该事件开始在互联网上发酵,首汽约车官方发布相关回应。20日,乘客高女士继续提出质疑,称司机事前、事后从未向自己征询、解释不按导航走的原因,并表示被司机搭讪和上下打量。舆论关注度迅速引爆。21日,当地相关主管部门组成的事件联合调查组发布官方调查结果,舆情热度达到最高峰,当日全网共监测到相关信息8763条。6月22日起,该事件舆论关注度开始降温。

▲与该事件相关的新浪微博话题热度 来源:网络

新浪微博话题#网约车跳车事件未发现司机涉违法犯罪#阅读1.7亿,讨论量1万;微博话题#杭州网约车跳车#阅读量达1.1亿,讨论量7531;微博话题#杭州女子网约车跳车哪些细节值得注意#阅读量达8044.7万,讨论量1.4万。

▲全网信息情感倾向分布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清朗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爬取了6月19日0点至6月22日15点全网情感倾向数据。数据显示,全网信息量中,负面舆情占比40.84%,正面舆情占比57.42%,中立信息占比1.74%。

正面信息主要是媒体和公众对官方通报的认可,希望各方增进沟通和信任。负面信息则集中在网友对女乘客跳车行为的批评和由此引发的“性别对立”言论。

网络性别对立铸造的信息茧房,已潜入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影响女性群体的心理。短短半年之内,前有长沙货拉拉事件,后有杭州女乘客跳车。

货拉拉事件中货车司机也是存在多次偏航行为,并拒绝了乘客的停车要求,最终导致乘客跳车身亡。可以想见的是,偏航行为本身,在不少女性心中已经产生了负面印象,会产生强烈的心理紧张。

司机未按导航行驶,司乘双方也没有达成一致,这才导致了信任的崩塌,引发了跳车的结局。

值得思考的是,导航软件给出的路线,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是相当于运输合同里的具体条款,还是一个路线参考?路线变更,是否相当于合同条款变更?司乘双方是否需要充分达成意见一致?网约车平台,是否需要厘清这种变更的性质,并在系统中予以记录?

在当地调查组发布的官方通报中提到,该网约车驾驶员的行为违反《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项规定,交通部门将依法依规对网约车司机和首汽约车平台进行处理。

经查,《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项规定内容是:

第三十七条 驾驶员在从事网约出租车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二)根据网络平台规划线路或者乘客意愿选择合理路线,不得绕道行驶;

多数时候,按照导航走已是最优线路。少数时候,司机如果有更优路线选择,可以征询乘客意见,乘客同意,按新路线走;不同意,老老实实按照导航走。这么操作,也就不会有误会,不会有不必要的伤害。

按照这种规则操作,有时或许会牺牲一些效率,但和保证乘客安全避免意外相比,这点“牺牲”值得。

从这次事件中可以看出,乘客的应激反应和应对措施是失当的,在行驶过程中贸然打开车门,甚至最后选择跳车,无疑将自己推向最危险的境地。遇到突发事件,理性、清醒思考也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方式。

END

声明:本文系原创,部分新闻图片来源网络,若需转载请联系我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