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44年初春,一场席卷了整个滁州的瘟疫,弥漫到了凤阳。原本安于贫困,苦中作乐的朱家人迎来了灭顶之灾。一个月内,朱家四口相继毙命,除了儿媳王氏带着幼子朱文正投奔娘家,曾经人丁兴旺的朱家,只剩下了少年朱重八,以及他远在他乡的三哥。听闻父母、兄长亡故的噩耗后,朱家老三当即赶回老家,和弟弟一起料理家人的丧事。丧事料理完毕后,朱家兄弟又登门恳求,凤阳当地的大地主刘德,借一块他们一块地,用来安葬父母、兄长。不想大地主刘德却呵斥了朱家兄弟一番,并将兄弟二人赶出了刘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朱家兄弟走投无路,无法安葬家人时,凤阳另一位地主:刘继祖感念他们兄弟的不幸遭遇,将自家一块荒地送给了朱家兄弟,让让他们安葬家人。刘继祖有个儿子名叫刘英,刘英便是朱重八儿时玩伴。安葬完父母后,朱家兄弟更是经常被刘继祖的夫人娄氏接济生活。朱元璋称帝后,又是怎样回报恩人刘继祖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366年,灭亡了陈友谅势力的朱元璋,终于对张士诚势力形成了包围。可以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掌握了南方半壁江山。当年四月,朱元璋决定衣锦还乡,返回凤阳老家给父母重新建坟、改葬。不料,想要将风光大葬父母的朱元璋,却遭到了刘伯温的阻挠。刘伯温对朱元璋说道:将军能建立如今的功业,全赖祖宗庇佑,是您父母葬在了吉地的功劳。您一旦擅自为父母迁坟,恐怕会让山川泄掉灵气。这样一来吉地风水被改变,祖宗也将不再庇佑于您。听完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大吃一惊,随即他便打消了给父母重新迁坟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衣锦还乡的朱元璋,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最终改变了原本的打算:改为增加父母坟墓的封土堆,扩大父母坟墓的规格。虽然不用给父母迁坟了,但修缮过后的坟墓,依然需要有人看守维护。此时刘继祖与其妻子娄氏,早已去世多年。刘家只剩下,朱元璋儿时的玩伴刘英。感念昔日刘家赠地之恩的朱元璋,当即免去刘家徭役,赏赐给刘英大量钱财,让刘英及其后代,世代给自己父母守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追尊自己的生父为仁祖淳皇帝。其父母的坟墓,水涨船高之下,也升级变成了皇陵。公元1374年,老朱降旨为父母组建皇陵祠祭署,官员汪文被朱元璋任命为守陵署令,刘英被他任命为守陵署丞。同时朱元璋还将免征赋税的三千户百姓,划归到皇陵祠祭署名下。公元1378年,朱元璋再度降旨,追封对自家有恩的刘继祖夫妇为义惠侯、义惠侯夫人。在亲手撰写的诰文中,朱元璋大赞刘继祖有颗仁爱之心,在自己危难之时慷慨赠地。对于其妻娄氏,诰文中也不乏赞美之词:性格温柔、慈祥,持家有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想随后汪家后人竟然和刘家后人,为了利益,开始争论起谁应该才是奉祀。哪一家承担奉祀,哪一家就不需要为名下的田产、奴仆缴纳赋税。同时朱元璋父母陵墓周边的土地、山林、矿产,奉祀之家也有权享用。正是因为两家后人争夺奉祀权,永乐年间的刘墉{刘英的后代},才会被汪家后人告发:刘墉私自砍伐皇陵树木。最终被告发的刘墉,承受了牢狱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465年,眼见汪、刘两家后人,依然争得不可开交,朱见深便亲自降旨裁决,此后由汪家子孙,世代奉祀朱元璋的父母。而刘继祖的后代,将世代以司丞的身份,协助汪家子孙,奉祀朱元璋的父母。换言之奉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今后都归汪家所有。就这样折腾了近百年的争夺奉祀闹剧,终于告一段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语:昔年刘继祖无心插柳的善举,却恩泽子孙三代。虽然刘家后人的贪婪,没被朱家子孙满足,但至少刘家后人衣食无忧了三百年。至于刘德,据传老朱不但没有打击报复他,反而赏赐给他三十亩田地。朱元璋的做法可以理解,成为大明皇帝的他,已经富有四海。这时再去刁难乡里乡亲的刘德,朱元璋不是自掉身价吗?因此朱元璋才会以德报怨,没和刘德一般见识。朱元璋这样做,无疑也让世人觉得他是个胸襟宽广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