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塔尔寺所在的湟中县(现湟中区)鲁沙尔镇,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本”,就是十万个佛像的意思。是我国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是黄教著名的两大寺院之一。

相传,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1357——1419),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

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佛像)的名称即源于此。

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后,其母思儿心切,想见儿子一面。但她年老体弱,无力承受远行的艰辛,无法去遥远的拉萨面见儿子。于是,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相见一面。

宗喀巴接信后,自觉学佛未成,从而决意不返。他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告知:“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与我见面一样”。

第二年,宗喀巴母亲在信徒们的支持帮助下终于建成佛塔,取名“莲聚塔”。此后近两百年中,此塔虽经多次改建维修,但却一直未形成寺院

明嘉靖年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一座修禅。十余年后,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所以说,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得名也由此而来。

坐在前往塔尔寺的旅游大巴上,听着导游给我们讲述塔尔寺的故事,我感觉这塔尔寺实在值得一看。

来到塔尔寺,我们随众多游客开始游览。进入每一座殿堂除了早就要求带口罩之外,还必须逐一刷门票验证。我搞不清楚这是防疫要求还是有其它的什么目的。总之,感觉有点繁琐,觉得大可不必如此。

上香进贡的人不少,也有捐点酥油灯的。除了为数不多的善男信女外,更多的是游客。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均有,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以年轻人居多。游客中亦不乏高鼻蓝眼的外国人,更有成双入对的情侣。

酥油花、壁画、堆绣被称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壁画和堆绣在许多殿堂中都能见到,只是由于殿宇中的光线普遍比较暗淡,不大引人注目而已。我只在一座大殿中见到了色彩鲜艳的各色酥油花,种类却很单调,远不及夏河拉卜楞寺的丰富。据说,要想看到种类繁多的酥油花,只能等到每年春节期间寺院举办的酥油花展了。

站在高处观望,寺院依山势而建,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虽然规模不及夏河的拉卜楞寺,但它同样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

来到寺院前的广场,有藏胞在磕长头,那种旁若无人的专注和一丝不苟的虔诚,令人肃然起敬。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明代始建,历时400余年,塔尔寺已成为拥有殿宇、经堂、佛塔、僧舍30余座建筑的古建筑群,并成为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都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