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讲的是窦娥受冤被斩,感天动地,楚州出现了血溅白练、六月下雪、三年干旱的怪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杂剧是一人主唱体,曲唱在剧中的作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窦娥原名窦端云,进了蔡家,改名窦娥,搬到山阳县居住,十年后完婚,不久守寡。当窦娥在第一折出场的时候,她已经守寡三年了。〔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便是她数年忍受寂寞和闲愁后对着天发的一番牢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文章中说:“这是一篇弱女子的‘天问’。”的确,自己数年禁受如此多的磨难,怕很难没有人不去向老天爷问问为什么。而且,这是远在天边的父亲和近在眼前的婆婆未必知道、理解的。除此之外,本剧第三折窦娥临死前还有一篇“天问”,〔正宫端正好〕和〔滚绣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正好〕首二句,“没来由”和“不提防”直接点出了窦娥不由自主的悲剧命运。官府可以在“没来由”的情况下判人死刑,平民百姓会在毫“不提防”的情况下丢掉性命。世间还有王法吗?末句“怎不将大地也生埋怨”承上启下,过渡到〔滚绣球〕曲中埋怨天地的具体内容。她首先强调天地的使命就是“把清浊分辨”,却“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示了是非颠倒、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这里,窦娥的情绪突然飙升,揭露“天地”:“怕硬欺软”、“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真实面貌。而在封建社会,“天地”往往是封建王朝乃至最高统治者的代名。所以这里窦娥谴责的,本来就是一群人。这一则“天问”与前面一则比较,少了很多窦娥自己的埋怨。我认为更多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站在历史洪流之中陈述封建社会的事实。由此可见他思想的进步性和作品深刻的人民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窦娥临刑前与婆婆分别的曲词中,我们看到了窦娥强烈的生的渴念。令我动容、痛心的还是曲词中她想象的死后也像生时一样摆脱不了童养媳地位。祭品还要看在她亡夫的面子上,一定要吃不了、花不了的才轮到她。何其悲哀啊!生活在封建的古代的女性,何时掌握过自己的命运?死去以后,还要受制于他人。幸而后有窦父的帮助,洗刷清了冤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窦娥冤》的自问世以来就深入人心。“窦娥冤”成为现今冤案、冤狱、冤魂的代名词便说明了这一点。王国维先生对《窦娥冤》曾有这样一段评价:“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