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周

前言

“近些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5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动力电池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心脏”,占整车成本的30%-40%,今年我国已经迎来首个动力电池报废高峰,一块电池大约每千瓦时137美元,而回顾十年前,一个电池组的价格还在每千瓦时1100美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年前的动力电池市场,日本可谓“站在世界之巅”,无论是研发布局还是研究收获,都遥遥领先。当时日本除了拥有索尼这样世界领先的电池厂商,还拥有三洋电机、GS YUASA、松下等等宝贝企业,可谓高手如林。后面追赶的是韩国企业,至于中国企业则听都没有听说过。不过经过10年的发展,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力电池产业已经被我国主导,后面是韩国和日本。短短10年,日本拿着一手“王炸”却被我国甩在身后,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在新能源的探索道路上,走得比世界任何国家都早。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为了打击以色列和支持国,趁机大幅提升油价,间接引爆了二战后的全球经济危机。发达国家因此大受损失,日本更是损失惨重,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日本深感能源威胁,加速推进了2年前启动的电动汽车研究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一阶段,由于蓄电池技术未能突破,这个计划失败了。第二阶段在1996年启动,日本在第2年整合了电力中央研究所、电池和材料厂商等资源,合力组建了锂电池电力存储技术研发联盟,从此,开启了锂电池研究。当时的科学家吉野彰研究的锂离子电池获得成功后由索尼大规模生产并推向市场,奠定了日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但是,当时还是燃油车大行其道的时代,电动车成本仍然很高,不具备优势。日本原本计划投产100万台电动汽车,却仅仅售出了2500台,再次宣告失败。虽然日本在电动汽车的路上屡摔跟头,但是在电池研发上收获颇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随后的发展让人预料不及,中国和韩国开始坐上牌桌。

1997年,索罗斯狙击泰铢和港元,引发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电池产品应声暴跌20%-40%。日系厂商一脚滑到了亏损边缘,加速退出了镍镉电池市场。而此时的中国电池市场迎来了一位专业人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教授王传福辞掉了他的铁饭碗,“下海”研究“大哥大”,当时的通讯设备只有这个砖头一样大的设备,一台售价高达2万,而他的专业研究领域就是电池,做配套的镍镉电池刚好合适。

看好电池发展的王传福在1995年用250万创办了比亚迪,进军镍镉电池生产。在日本退出的空档,加速攀登,拿到了飞利浦、松下、索尼等日企的订单,逐渐占领了日本放弃的镍镉电池市场。但日本当时已经转战锂电池领域,并不在意。1998年,日本锂电池生产达到了年产4亿支,垄断了手机和笔记本市场,全球份额达到了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隔海相望的邻国——韩国早已对利润丰厚的锂电池市场虎视眈眈。1998年,LG和三星推门而入,踏入了锂电池行业。进入2000年后,中国电池企业的舒适圈迅速消失,市场上到处都是锂电池。2004年,整个镍氢电池行业的收入相比2000年下降了37.5%。整个行业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中国企业转产锂电池势在必行。

中国在1990年就已经开始研究锂电池,并在1996年成功研制了手机和摄像机使用的18650型号电池。但是由于日本企业长期占据龙头地位,但是中国趋势也是镍氢电池,锂电池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松下退出了欧洲和中国手机市场,随后许多制造商都开始缩小智能手机业务。而中国趁势发展,全民持有智能手机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配套的锂电池也有了庞大的市场前景,锂电池企业也因为价格低拥有了本土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虽然中国的锂电池企业并没有比肩日本的技术含量,但已经有了抢夺日系企业蛋糕的资本。忽视中国市场的下场就是,短短10年时间,2011年中国在全球市场份额已经从11%扩大到了33%,随后2012年,日本就已经滑到了全球第三,中国领先。

日本虽然在锂电池技术上占有领先地位,但在电动车市场上,日本将“宝”押在了氢燃料电池车上其实无可厚非,日本生产氢燃料电池所需的原材料几乎可以在国内供应,但是锂电池原料几乎都需要进口,将电动车列为备选可以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国恰恰相反,资源丰富,市场庞大,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2011年,宁德时代成立,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研发,短短七年,成为了全球第一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在2015年进入大爆发,电动汽车行业从年产24.75万辆到2019年的97.2万辆,带动了动力电池制造,最终完成了对日本、韩国的超越。

结语

“中国动力电池的赶超之路,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概括过:“美国人发明锂电池,日本人把它商业化,韩国人把它做大,中国人把它做到最便宜,并推向全世界。”极致的性价比后,是中国全产业链的国有化。不过日本仍然实力强劲,2018年的电池相关专利申请上,全球第一,全固态电池量产也一直在努力,如果成功,将直接逆转目前的产业格局。”

动力电池领域博弈仍在继续,中国虽保持领先也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