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眉山城什么样?

“城中荷花特盛,处处有池塘,他郡种荷者皆买种于眉。遍城悉是石街,最为雅洁”,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如是描述。住在“雅洁”小镇的苏轼一家,喜欢种荷也不例外。据《眉州属志》载,父亲苏洵在自家池塘“手种莲其中”,苏轼也亲自动手修了观莲亭,“环绕种莲,宛如在琼岛中”。对于种莲,看来父子俩是气息相通,情趣相同。“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这是苏轼笔下自家的园子,白色的荷花在其中最抢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就在这园子发生了一件事。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家的荷花开了朵并蒂莲,恰巧苏家俩兄弟双双进士及第,从此这苏家的荷花便成了灵物,有了“瑞莲兆科甲”之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眉州知州许仁写了《眉州八景》诗,其中《苏祠瑞莲》列第一。明末兵燹,祠堂被毁,莲池亦废。至康熙四年(1665),眉州牧赵惠芽拓建莲池,重建莲亭。之后,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川巡抚能泰题匾“瑞莲重现”,雍正年间眉州知州高思雍题匾“灵沼遗香”,乾隆年间眉州知州宋载题匾“瑞莲池”。朝代更替,世事无常,但人们对于苏家荷花的热度不减,又是建池又是修亭又是题匾,把一普通的莲花冠以“瑞”字,把一普通的水池名以“灵”字,把一普通的荷塘列为“八景”之首,其行其为,其情其理,委是虔诚执着,一半敬仰,一半祝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对于苏家俩兄弟中进士之前就爱种荷花的人而言,或许并无“瑞莲兆科甲”之说。荷花之于人,相处久矣,相生相息。农者采莲掘藕,医者以藕入药,园丁筑池种荷,画家以荷为雅,诗人咏荷不倦,儒家视之为花中君子,佛门视之为清净圣物,道者视之为灵性造物....对于苏轼,荷花带给他什么,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体会,雅洁的石街、赤脚的婢女、雨中的菜蔬以及清清蓝蓝的池水、重重叠叠的叶子、红红白白的花朵、亭亭袅袅的身姿,会给人怎样的感性和情思?历经变故,渐老渐熟。“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明丽的色彩依在;“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开阔的荷景依在。但“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多了一份寂寞;“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多了一份惆怅;“娟然如静女,不肯傍阡陌”,多了一份自在;“芙蓉在秋水,时节自阖开”,多了一份从容。和喜欢枯木怪石一样,苏东坡也喜欢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从小荷到圆荷到枯荷,从千娇照水加红红白白的纯粹,到荷尽菊残加橙黄橘绿的包容,苏东坡的生命日益丰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木荣枯,时事流转,当豪华落尽,我依旧天真。天然不雕饰,超逸不虚空,雅致不矫情,闲静不趋名,“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荷花依然是荷花。这就是苏东坡的荷花。(陈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