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工兵情

作者/吴文生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童年时代,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从读小学起,除了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和完成作业外,课外生活非常单调,节假日的活动,常常是几个小朋友在房前屋后玩一些原始的游戏,知识面自然没有新时代的儿童那样见多识广。但值得我们这一代人骄傲的是,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代名词,我们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受益者。电影《上甘岭》《平原游击队》,小说《红岩》《林海雪原》,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进入初中读书后,青春洋溢、风华正茂,萌发了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祖国作贡献的初心。

1969年初,北方战事告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号召,正在高中二年级读书的我,毅然作出了“弃笔从戎”的抉择,12月9日,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崭新的军装,几天后,来到了榆林要塞区独立工兵营一连。

工兵一连的所在地,位于三亚大毛洞三浓村。这里四面环山,部队营房周边是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我们连队的营房框架都是用角铁架支撑,房顶材料则是从附近大森林里砍来的葵叶覆盖,房屋四周是用红粘土加稻草拌和后批挡成墙。一排排营房布局合理、整齐划一。虽说房子很土气和简陋,却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到达连队的那天晚上,连长、指导员到班里看望我们,询问我家里情况,问我是不是第一次出远门,想不想父母;班长亲自为我铺床单、整内务;炊事班长为我们送来了香喷喷的猪肉面条,并问味道怎么样,能不能吃辣的;蒋副连长也过来把一天的生活流程,甚至连大小便的时间如何安排都详细地向我们叙说,当晚,我睡得特别香。第二天当我去洗漱时,发现所有水缸里的水都是满满的,我昨晚换下的衬衣和袜子已经被人洗好并整齐地晾在晒衣铁条上。是谁为我做的好事?看到我好奇而疑惑的眼神,班长告诉我,当你们还在梦乡的时候,那位1966年入伍的乐东老兵,已经消消地起床挑水,把全班的水缸罐满后,又为你们洗好了衣服,他已经连续3年荣立三等功,抢做好事,比贡献,是我们工兵营的优良传统。班长还告诉我,昨晚两点钟,指导员查岗时还为你盖被子呢。入伍虽然才两天,但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从心灵的深处真正感受到了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一个星期后,我们新兵进行紧张而有序的集训。通过一个月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营部的嘉奖。几天后,我又被分配到炊事班当“猪司令”,带我喂猪的是一位1968年入伍,来自琼山旧州的老兵,入伍两年来,他任劳任怨,党叫干啥就干好啥。由于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光荣出席了广州军区召开的表彰大会。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俩每天起早摸黑,到8公里外的田独镇捞水浮莲,我年轻体壮,一担能挑它一百几十斤,回连队后将水浮莲粉碎伴入米糠给猪生吃,主餐则利用连队的残羹剩饭,战士们开荒种下的番薯叶加上米糠在大锅煮熟后喂猪。几个月后猪开始长膘了,营首长过来视察,看到一个个圆圆的生猪发出嗷嗷叫声,眼睛笑成了一条线。5月28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吃过早餐后,副班长告诉我:“今天是你高兴的日子。”我问他有啥值得高兴的,他笑了笑又说:“连部通知你去司马岭开会,去了就知道了。”我到了连部报到后,司务长从会议室走出来,他满脸笑容地对我说:“你这小子干得不赖,连队党支部要发展你入党。”听到这一消息,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对组织和领导的感谢。

1970年8月,我们连奉命开赴X岛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当时岛上的施工条件十分恶劣,因淡水紧张风钻机只好打干眼,三台风钻,六人操作,每次换班从坑道出来的6个人全部变成了“白毛汉”。比此项工作更为艰巨的当数在坑道表面涂防水沥青油,由于坑道内没有通风设备,沥青油的味道特别呛鼻,浓烟熏得眼泪直流,每批进去的人只有五个,三个操作两个接应,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每次换人出来,几乎都有人晕倒。正是在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环境下施工,我们工兵一连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攻坚克难,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紧接着而来的是执行观察指挥所坑道的施工任务,这是一次和台风争时间抢速度的“马拉松”战斗,若不赶在台风前完成就会前功尽弃。时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兼榆林要塞区司令员王毕之亲自到现场作紧急动员。那是10月20日的上午,当搅拌机工作了两个小时后便抛锚了,怎么办?指导员站在工地的高处作了简短的动员:“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没有搅拌机,就用人工搅拌,是共产党员的请举手!”在场的共产党员几乎在同一时间举起了手,指导员当场挑选12名身强力壮的共产党员为搅拌手,我是其中一员。“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场特殊的战斗能不能打赢就看你们的了。”指导员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励着在场每个人。我们12人分为2组,每组6个人,3个人面对面工作,每趟拌和混凝土的时间约6分钟。如此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个个汗流浃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但大家死死扛住,没有一个退出施工现场,我们以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创造了连续施工36个小时的全要塞记录,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写下了工兵一连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工兵一连以其“能吃大苦,能打硬仗”的顽强作风饮誉榆林要塞区。从X岛凯旋后,我们又转战南北,前后参加了YL司令部指挥坑道施工;M岭阻击步兵登陆坑道;开通T独至N下岭公路;LZ沟N下岭一号工程;YL要塞将军府路面硬化......可以说,哪里有硬仗,哪里就有工兵一连。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工兵一连战士的身影。

1973年初,当得知组织上让我提前退伍的消息时,脑海又浮现那位天天为我们挑水洗衣的乐东老兵的光辉形象。我同即将退伍的梁灿战友商量好后,带着锯和砍刀,上山寻找台风打倒的大榕树,锯下两个大砧板送给炊事班,又从山上扛下半吨水泥。把连队的水井表面全给硬化了,这算是退伍前学习乐东老兵,留给连队的一份“复制品”吧。三月初,我挥泪告别前来送行的首长和战友,离开了我恋恋不舍的工兵一连。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如今,榆林要塞区独立工兵营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她在祖国南大门的国防建设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鹿城美丽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永远留在曾经与他朝夕相伴的战友们的美好记忆中。

儋州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俊羽 审核:陈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