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蜿蜒的乡村公路通村入户,老人在村文化广场悠闲地晒太阳,小孩尽情地嬉戏打闹……这些景美人和的画面,是记者在离石区信义镇信义村采访时看到的,这个昔日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正上演着美丽蝶变。

“他们是信义村的骄傲”

在信义村西头,有一座烈士楼。烈士楼看着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旧,然而,正是这座小楼,光耀了信义村的革命史册,让信义村人说起它时满脸自豪。

信义烈士楼是1952年全体村民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该村八位烈士修建的。李完儿、张侯来……这些名字,刻在了一代代信义村人记忆的最深处。69岁的老党员李珍明是烈士李完儿的侄儿,他告诉记者,叔叔李完儿参军的时候才刚刚16岁,牺牲后连遗体都没有找到。每年的清明节,他都会带孩子们来烈士楼前祭奠。“我就是要让孩子们永远记住,今天的好日子来得不容易。”李珍明动情地说。

“烈士们用生命保家卫国,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时刻不敢忘记学习烈士们的精神,完成烈士们的遗志。”谈及烈士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信义村党支部书记贾建军说。

荒山绿起来 百姓富起来

信义村属于山区丘陵地形,平地较少,总土地面积41204.04亩,可耕种土地仅有2093.77余亩,这对于一直以农耕为主的信义村来说,无疑是发展的瓶颈。“一开始是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好点了,是饿不着但也富不了。”说起以前的日子,老人们直摇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信义村人听到了一个新名词:生态脱贫。当时,离石区通过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提质增效、森林管护四大工程,不仅让昔日的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还着力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增绿和增收互促双赢的新路子。

于是,短短几年时间,信义村建起了千亩核桃林,村子变美了,村民们的口袋也鼓起了。为了管护好核桃林,村里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核桃林提质增效。村民康虎虎是村里带头参加培训的人,说起这个,他笑得合不拢嘴, “我家的核桃树之前让聘请的专业人员修剪后,产量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通过学习培训,我自己也成了修剪核桃树的‘土专家’,跟上师傅们搞核桃管护,一天还能挣150块钱。”

在信义村,像康虎虎这样摆脱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2019年底,信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04户940人全部脱贫,在信义村人头上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彻底摘掉了。

产业兴起来 小康路走起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我国进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小康之路正从帮扶脱困迈向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被置于首位。于是,信义村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可持续模式,用产业帮人们拓宽小康路。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站在新的起点上,信义村人信心满满,整装待发。

吕梁恒隆建材有限公司就建在信义村,从2007年建厂之初,就吸引了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就业,如今,这个企业60多名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信义村人。贺双强是2012年来到厂里的,之前,他在广东打过工,也在大土河干过,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家乡。“在家门口打工,开支小,能赚钱,又能顾家,真挺好的。” 贺双强说。今年,35岁的他已经是一名车间主任了,他告诉记者,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城里上学,他自己除了打工赚钱,农忙时还帮父母干点农活,闲时做点小买卖,“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贺双强笑着说,“我就想再加把劲,多赚点钱,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人。”

61岁的冯金儿也是信义村人,去年,他和老伴买了11头母猪,搞起了生猪养殖。到今年,他的养殖厂已经有了200多头猪,从饲料加工到每天的消毒防疫,他都亲力亲为,虽然辛苦点,但他觉得值得。除此,老两口每天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养猪知识,了解市场行情。“现在吃喝不愁了,我们就想着给孩子在城里买套房子。”说起对生活的期盼,冯金儿两口子脸上笑开了花。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带领村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远。”村党支部书记贾建军说,“未来的信义村定会更加富裕、更加美丽!”记者 靳艳芳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