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蒙古人对中原百姓近百年的压迫统治。而在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中,刘伯温无疑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那一个。刘伯温虽为大明的开国功臣,但他早年却是元朝的官吏。

他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在他父亲的谆谆教诲之下,刘基很小的时候就可熟读四书五经,不仅过目不忘而且还是一目七行,一般人理解起来都十分吃力的古文,刘伯温读两遍就能了解其大意,故而邻里乡亲都称他为“神通”。

刘伯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温不仅正统教育成绩优秀,诸如奇门遁甲、占星卜卦之类的玄学他也有所涉猎。当初他刚遇见朱元璋时,仅凭面相便看出这其貌不扬的朱重八有天人之姿,占卜出他未来定成大事,这才决定跟着朱重八一起打天下,进而才成就了辉煌的大明王朝。

世人更是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样的话来赞誉他。而这样神机妙算、知识渊博的大政治家刘伯温,却经常用“虎”来讲道理、说故事,他所著的《虎说》更是被编排进了小学的教材之中。

那为什么刘伯温对于“虎”情有独钟呢?他用“虎”讲过哪些故事?他笔下的那些“虎”指的仅仅只是老虎吗?

朱元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温笔下的“虎”

在刘伯温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出现过很多次“以虎论道”的事例。

至正三年,退隐山林的刘伯温被朝廷重新起用,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满怀政治抱负的刘伯温欣然前往赴任,可是在任期间由于各方势力的纠葛,刘伯温的权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权利的掣肘让刘伯温内心极其压抑。

当最后刘伯温辞官归田时,他用“世路如何?险恶实多。昨夜灯前相笑语,岂意今朝化为虎。”这样的话来宣泄内心的压抑。至正十二年,朝廷再次起用闲赋在家的刘伯温,任命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负责辅助当地政府平定以方国珍为首的叛军。

方国珍此人阴险狡诈,刚刚在浙东一带带领农民造元朝的反,和元朝打了一段时间又贿赂政府官员,要做元朝的官。刘伯温认为此人是叛乱的首犯,一旦朝廷将其招安,说不定哪天他方国珍会割据浙江,自立为王,所以刘伯温极力反对朝廷招安。

方国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方国珍利暗地里给了政府官员很多的金银财宝,正所谓吃人嘴短,男人手软,朝廷不出所料的将方式兄弟招了安,还给了哥俩一个官做。看到朝廷做出了这种愚蠢至极的决定,刘伯温痛心疾首,于是就写下来一篇寓言故事:

有个和尚欲坐船渡河,突然发现河中有一只毛茸茸的东西,与和尚对岸边的百姓说道‘大家把它救上来吧,它也是条生命啊。

后来大家将溺水的生物救了上来,可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溺水的是一只老虎,众人欲将它推回到河中,可是和尚又说了‘这也是条生命啊’,众人实在是拗不过这个和尚,便各自逃命留他一人在船上。最后老虎恢复了精气神,将救它一命的和尚生吃了。”

老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寓言中的和尚就暗示着昏聩的朝廷;老虎则是暗指背信弃义、阴险毒辣的方国珍。在刘伯温此后的人生中也数次用“虎”讲过故事,比如他与佛家的砺上人就曾以虎为命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众生平等”、“不杀生”,意思就是如果一只老虎要吃人,人应该让他吃,如果人伤害了老虎便要遭报应。

但刘伯温认为,蛇吃鸟、鱼吃虾,但是蛇、鱼却未曾遭受报应,如果老虎即将把人咬死,而人还击杀掉老虎便要遭天谴的话,只能证明人“连畜生都不如”,只能证明“老虎比人高等”。此话一出砺上人无言以对只好转移话题了。为什么才识渊博的刘伯温总要以“虎”论道呢?

刘伯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民族的“虎”文化

刘伯温如此钟爱于以“虎”论道,究其根本便是源于中国人对于“虎”的传统文化。作为林中之王的老虎,这种生物拥有庞大的身躯、强劲的肌肉、凶恶的獠牙,而这些在弱小的人类眼中无疑就是强大、威严的象征。

在如今出土的殷商时期的历史文物中,带有老虎图样的图腾、青铜器的数量不在少数,如果再往前推,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有带有老虎图样的玉琮兽面的存在。

而在所谓的“上古神兽”中,“白虎”的地位又在其它三兽之前位列榜首,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国的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仍称自己是老虎的后裔。由此可见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对于虎的尊崇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老虎凶猛彪悍、令人畏惧的形象,让人们更倾向于把它与同为“暴力象征”的军队结合在一起。

虎的图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春秋战国时期,“虎符”便是各国武将调令士兵的凭证,虎符背面刻有铭文,分两半,一部分由朝廷掌握,另一部分下发到统兵打仗的军事长官手上,只有两块虎符合为一体,此凭证才具有“合法效应”。那为什么不将这种凭证换个名称呢?改叫成“狼符”、“蟒符”、“鹰符”呢?

还是因为人类对于“虎”的敬畏,在人的潜意识中,只有老虎才是百兽之王,而一支强大的军队要做到的就是像老虎那样所向无敌,这也是为何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一直都将“虎贲军”这个称号视为军队至高荣誉的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渐渐地老虎那“孤傲”、“冷血”、“无情”的一面被人们转移到自身的意志上来。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在深山之中一直处于独居的状态,而老虎的这种习性被古人转移到意识中时便成为了“真正的王者是孤独的,是王者便要忍受寂寞”。

虎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古代君王称孤道寡的原因所在;老虎有自己的领地,当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时,它会毫不犹豫地亮出自己的獠牙,转移到人的意志上时便成为了“一山难容二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人们虽然十分崇拜老虎,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人们在看到老虎凶猛、强大的同时更看到了它的凶残与嗜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古人渐渐地将老虎与“冷血”、“歹毒”、“残忍”联系到一起,“虎狼之心”、“为虎作伥”、“狐假虎威”等等都是形容人类歹毒阴险的词语,但很显然这些词语中的“虎”并不是被赞誉的对象。

刘伯温笔下的“虎”恰恰全部都是这种“邪虎”、“厉虎”、“恶虎”,那么刘伯温为什么对于“虎”如此的反感呢?

刘伯温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朝的压迫统治让刘基心生反感

前文提到过,刘伯温出生在元朝末年,而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作为有民族的蒙古人,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多么进步,他们的脑子里仍然是武力至上并且极其崇尚血统论,类似于法西斯时期的德国,他们认为犹太人是肮脏的血统应该予以“灭绝”。

元朝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自然是第一等,因为蒙古人认为,既然天下已经属于他们,那他们的血统自然是最为尊贵的;而最为低贱的血统就是“南人”,也就是当初“南宋”地区的人民,他们生活的极其贫苦,有时他们甚至会被身为贵族的蒙古人随意虐杀。

蒙古人信奉“力量”,当有人向他们发起反抗时,他们就用亮铮铮的马刀解决问题。元朝国祚九十八年,而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发生的农民起义不胜枚举。

农民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元朝官员的刘伯温,可以更加深入地碰触元朝权力的中枢,而离这个国家机器的核心越近,它的那种血腥味就愈发的浓烈,所以刘伯温对于元朝的统治充满了反感,最后辞官加入到了推翻它的队伍。

元朝的这种凶残、冷血的统治让刘伯温很容易地将老虎与之相比,元朝与老虎很相似,它们都有尖锐的武器,它们的力量都很强大,但是“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刘伯温给出了答案:“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张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能战胜虎是因为人类拥有智慧,用力只能以一敌一,而用智便可以以一敌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元帝国覆灭的原因,只知道一味地使用暴力,而不知道缓和社会矛盾,最后成为众矢之的,以至于最后落得个群起而攻之的下场。

刘伯温的这种“以虎论道”其实就是辩证思维的另一种表现,在当时那种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刘伯温可以辩证的看待事物可想而知他的思想有多么的先进。

拥有如此先进的思想,外加天赋异禀的才智,在这种人的辅佐之下,朱重八想不做皇帝都难啊,连朱元璋自己都曾对刘伯温说过:“汝乃吾之子房”(你就是我的张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