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广为流传“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河豚鱼虽肉质肥美,却有剧毒,足以让好多贪食美味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图/织纹螺
而对于沿海地区的居民,一种吃起来肉质嫩滑,略带筋道,丝丝鲜香,回味无穷,越吃越上瘾的小海味—织纹螺,也足以使人毙命。
织纹螺,英文名为Nassariidae,俗称很多,如海丝螺、海狮螺、麦螺、白螺、麦螺、相思螺香蛳。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乌螺。
织纹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主要生活在近海边的泥沙地和礁石附近,盛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江浙一带。一般在端午节前后生长成熟。
食用织纹螺的多是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沿海居民一直都很喜欢炒织纹螺这种小海味,特别是莆田,当地人都认为它是下酒的好菜,尤其在端午节前后都爱食用织纹螺,甚至在福建莆田民间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
图/织纹螺外形
从外表看来,织纹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盘旋8层,基部收缩。它的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
为什么食用织纹螺会中毒?
图/赤潮现象
织纹螺本身并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
图/亚历山大藻
赤潮频发季节,像塔玛亚历山大藻、盐多加藻,这些附着在岩石上的微生藻类,恰恰是有毒藻类。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似于河豚鱼毒素,以织纹螺的肝脏含毒最多。该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具有水溶性,能耐热、耐酸,其制毒物质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所必须的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及骨骼肌细胞,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及肌肉细胞的极化。
每年春夏季其毒性更大,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中毒病人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性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其中,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很可能致人死命。高温也无法破坏,至今尚无特效解毒药。
图/有毒织纹螺
2012年7月8日—7月10日,浙江省瑞安市报告食物中毒患者21例,其中重症6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患者中男性4人,女性17人,年龄为25~54岁,共涉及16个家庭,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与患者发病前食用的织纹螺高度相关。4份患者尿液样本检出河豚毒素(TTX),1份食剩织纹螺样本同样检出河豚毒素(TTX)。
2012年7月20日,由于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卫生部发布《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公告》,明确规定自2012年7月20日起任何人不得采捕、销售和食用织纹螺。
后续的风险监测中也发现螺类的毒素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海蟹类、双壳贝类和鱼干类。
▲2013~2014年福建省市售水产品海洋生物毒素污染状况
▲2013~2014年福建省市售水产品检出毒素种类
* 本文来源为中国药店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