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当时聘请的所谓“四大导师”,除了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之外,陈寅恪也在其中。但陈寅恪能荣膺并列,老实说就是有好哥们,死命拉人情、“走后门”得来的,至少起初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时的陈寅恪,还是遯世无闷的潜龙一枚,清华校长曹云祥都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听人举荐一脸懵逼。那年,陈寅恪35岁,穷困大龄青年,还在德国留学晃荡,也不知他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那时,同龄的胡适之,在美读着博士、拿着奖学金、到处受邀演讲,还频频登上美国主流报纸,已经是很风光的一号人物了。

可陈寅恪倒好,着实啥都不干,就晓得呆屋里躺啥,学位不要,恋爱不谈,朋友都不怎么来往,饿了啃个干面包都乐哉无所忧,标准民国宅男。以现在人的眼光看,甚至可能就是“混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四大导师中,其余三位,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差不多是三代人,那时都是中国学术界明星人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修水陈家祖宅

梁启超不需要多言,政坛大佬兼学界领袖,即便有人不认同他的为政理念,但谁敢否认他的学问?大家都是念着他的文章长大的;王国维,那是正宗“帝师”,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让国际汉学界瞩目,鲁迅都佩服不已,肯定没话说。人家肯来,就是看吴宓这青年尊师重道礼数周到,被感动到了。

赵元任呢,尽管比陈寅恪还小两岁,但人家知名学霸啊,陈寅恪刚到美国留学时人家都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学位,而且还被康奈尔大学礼聘,这是国人前所未有的殊荣,是靠资历和学历碾压人。而且,现在看来,他的“关系”也够硬:据赵元任回忆文章,他与当时的清华教务长张彭春同为1910年庚款留学生,在美国时就是至交,此番也是老同学一再力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元任

可是,1925年时的陈寅恪,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彼时,他竟然也要当清华四大导师,委实是缺乏资格的:一,是无学历,他正规学历不过就是上海吴淞复旦公学毕业,相当于高中文凭;二,无论文,唯一一篇发表过的文章,是1923年刊载在《学衡》杂志上的《与妹书》,说穿了就是篇三五百字的家信。陈寅恪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证明自身实力。如果生的晚,到了现在,不说清华教授了,他要到武汉来当个中学老师,应该都没面试资格。

人家清华,好歹是留美预备学校,是国内外知名学府,1925年其生均经费足足高出北大4倍,闻一多在此求学10年才能毕业,凭什么让一个寂寂无名“三无人员”直升教授,而且还是最受尊崇的“四大导师”之一?起码,当时清华教务长张彭春就很反对。

陈寅恪得以就任,直白地讲,首先不是靠实力,而是有雄厚关系,有莫大靠山。这关系这靠山,就是他的小迷弟吴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宓这个人,性格古怪不好相处,一生中最佩服最信任的好友,就是大他4岁的陈寅恪。吴宓籍在陕西泾阳,是女首富周莹的族侄,1916年从清华毕业留美。两年后在哈佛,他经人介绍,认识了也在此留学的陈寅恪,一经交谈惊为天人,对陈的学问与人品是高山仰止。他对陈寅恪感情很深,生活上视为兄长,学问上待犹师长,而且至死都不曾改易丝毫。

吴宓1921年就回国了,直接就任清华等校外文系教授,并凭其学历、资历、文章,很快声名鹊起。到1925年,清华大学立志要办一所高质量的国学研究院时,吴宓是的筹办人,也是清华国学院实际上的主任。清华会聘任陈寅恪,最大程度上,是因为吴宓的坚持,并且以辞职相要挟,搞得清华校长曹元祥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下来。

有一无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有朋友会问,为什么非得乖乖听吴宓“摆布”?这里面的奥秘很简单:一方面,国学院这等事,此前国内都没办过,而吴在美留意过这些经验,且正全程经手筹备这事,当前日后没他都不行;另一原因更直接,王国维这几位导师是吴三顾茅庐请来的,甚至是磕头换来的,吴宓若不干了起码王国维就要回家,这事就彻底没戏了。

在民国文教界,吴宓资格是很老的。日后的1946年,他到武大教书,因没住进“18栋”拂袖而去,就是“倚老卖老”。

据2010年前后出版的《吴宓日记》与《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可知,那时清华拟定聘请人选是章太炎、胡适、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这几位。85年后,这些材料确凿证实不少“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元任女儿赵新那女士

章太炎是“旧派典型”,门生弟子都把持着北大整个文科,当然是首选。可他自视甚高,也正在上海等地搞政治如火如荼,根本就不屑就任;胡适是“新学”头面人物,可过于自谦说自己不够格而推了,最终只请来王梁赵三位,陈寅恪始终没有出现在商议名单之中。是吴宓不甘心,在某次宴席上逼着校长曹云祥表态,并且以走人要挟,才得以成功。

有趣的是,当曹校长温温吞吞表示应允时,吴宓当即用铅笔草拟了一份聘任电报,让曹云祥签字,然后立即发给陈寅恪。就这样,生米煮成熟饭,从此就确定下来了。可以说,陈的就任,完全就是吴宓的功劳。他是陈寅恪真正的粉丝、好友与伯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宁陈家后人陈云君

只是说,陈寅恪本人,是没有任何投机言行意识的,他在国外根本不知道这一切。以至于,好不容易吴宓给争取到聘书了,陈寅恪还不以为意地“摆架子”。他收到电报后,并没立即答应,而是回复谈条件,大意是:咱正专心致志弄东亚史研究,你清华啥资料都没,凭啥让我回去教书?咱还要在国外研究两三年,除非你们给俺买了《大藏经》等资料再说!

吴宓收到回复,着实气不打一处来,当天的日记一页纸都在吐槽,“费尽气力,而犹迟疑,难哉!”等等。不过,他到底是会办事也懂好友之人,隔天立即斡旋。最终,说服校方预支给陈寅恪2000薪金,而且还汇去2000购书款,这在当时算是巨款了,陈寅恪这才姗姗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日后各种“作妖”的吴宓,在筹办清华国学院及举荐陈寅恪这个事情上,确实是劳苦功高的。他如此竭尽全力推出陈寅恪,也不是出于人情或私利,而是为国为校保举,更是深切了解陈寅恪的实力,一接触就认定这是“中国最博学之人”,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学术天才。吴宓是“举才不避亲”,陈寅恪是“不负众望传美名”。

至于,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什么是梁启超推荐出陈寅恪的,说“我梁某人也没博士学位”云云,实属子虚乌有。这是1973年前后,学者陈哲三写了一篇谈陈寅恪的文章,有点像现在的自媒体道听途说瞎写一通,以至于谬种流传,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台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以“三无人员”身份,直接就任清华最高殊荣级的教授,留给我们的显然不只是一则段子。这个轶事足以让所有人深思:吴宓这样的朋友还有吗?更为重要的是,如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事例,在学历就是一切的如今,是否还能出现?如此思索,闲谈之为德也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