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存勖征伐幽州的节骨眼上,朱温因病去世了。

朱温儿子朱友珪上位后,河中大佬朱友谦借口朱温死因不明,公然选择了独立。

友珪征之,友谦辞以北面侵轶,谓宾友曰:“友珪是先帝假子,敢行大逆,余位列维城,恩逾父子,论功校德,何让伊人,讵以平生附托之恩,屈身于逆竖之手!”遂不奉命。

朱友珪派军进攻朱友谦,朱友谦马上向李存勖呼救。

面对朱友谦的呼救,李存勖自然非常乐意帮助,因为这是李存勖把脚伸进河中的大好机会。虽然当时的李存勖,正在与幽州开战,依然亲率大军去救援朱友谦。

其年八月,友珪遣大将牛存节、康怀英、韩勍攻之,友谦乞师于庄宗。庄宗亲总军赴援,与汴军遇于平阳,大破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朱友谦,其实只是希望在梁、晋之间投机,所以他只是希望借机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独立地位。但是这种选择,已让梁朝对山西的控制力削弱了。

我们知道,朱温把脚伸入山西,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夺取河中地区(山西西南部),一个是夺取潞州地区(山西东南部)。

在朱温生前,因为丁会叛变,潞州已被晋国夺回;现在朱温刚死,又因为朱友谦背叛,所以丢失了河中。

由于朱友谦只是希望在梁、晋之间骑墙,所以在李存勖的支持下,打退梁军的进攻后,又借梁国换皇帝的机会(朱友贞灭了朱友珪),再度挂起了梁国旗帜,当然了,只是挂起了梁国的旗帜,因为他的独立地位,已无可动摇了。

及梁末帝嗣位,以恩礼结其心;友谦亦逊辞称籓,行其正朔。

朱友谦割据河中后,就可以称为一方诸侯了。而后来,他又用武力夺取了梁朝控制的同州,势力更强大了。

朱友谦用武力夺取同州后,与梁朝的矛盾更难以调和了。在这种背景下,朱友谦就进一步倒向了李存勖。

先是,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取同州,以其子令德主留务,请梁主降节。梁主怒,不与,遂请旄节于帝。

朱友谦在倒向李存勖时,话说得漂亮极了,让人怎么看,也是一个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问题是,说一千道一万,他也是一个乱世中纵横开合,并且玩得非常成功的军阀。说这种人,懂得忠义多少钱一斤,我通常是表示怀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友谦占据河中、同州两大战略要地,虽然倒向了李存勖,但是独立地位也是无可动摇的。

至少在梁晋争霸战没有结束时,李存勖绝不敢奢望把手伸进朱友谦的地盘,因为李存勖真敢这样做,朱友谦再突然倒向梁朝,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关键是,不管朱友谦怎么有奶就是娘,梁朝听到他又回来的消息,肯定也会非常欢迎的。

当时的朱友谦,就如同后世某位大哥放豪言了,我现在就坐在翘翘板的中间,我朝哪面踮踮脚,哪里就会倒下去。这种举足轻重的大佬,谁敢轻易得罪呢?

在梁晋争霸战中,朱友谦的地位绝对是举足轻重的。

因为朱友谦割据河中、同州,意味着梁朝彻底丧失了山西的控制权,更意味着梁朝对关中的控制力削弱了。

后来,李存勖在大决战时,能一举席卷梁朝,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朱友谦坚定的站在李存勖的一边。因为朱友谦坚定地站在李存勖一边,李存勖就不用太顾虑西部战场的事。

所以,梁朝灭亡后,李存勖对朱友谦说,我能一统北方,主要是你的功劳啊。

同光元年,庄宗灭梁,友谦觐于洛阳。庄宗置宴飨劳,宠锡无算,亲酌觞属友谦曰:“成吾大业者,公之力也。”

虽然这多少是客套话,但是,能让李存勖说出这种客套话,也足以看出朱友谦在梁晋争霸战中的地位。

更主要的是,朱友谦在当时绝对是牛人中的牛人。后唐开国后,有三个人得到了丹书铁券,朱友谦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李嗣源,一个是郭崇韬。

李嗣源有多牛,自然不用多介绍了,因为后来取代李存勖的人就是李嗣源;郭崇韬有多牛呢,他是李存勖首席执政官,而且一度与李存勖分庭抗礼。朱友谦能与他们并列,地位有多高,我们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五代史上,朱友谦还以另一个名字闻名,那就是李继麟。李存勖的五个儿子,分别是李继岌,李继潼、李继嵩、李继蟾、李继峣。李存勖赐名朱友谦为李继麟,等于承认朱友谦与亲王同等地位。

更有甚者,出席宴会时,李存勖的弟弟永王李存霸在席,朱友谦也是当仁不让的坐在上首。要知道,李存霸不但是皇弟、永王,还是一方节度使,朱友谦就敢当仁不让的坐李存霸的上首。

面对朱友谦这种表现,有人就劝朱友谦,你不觉得有点过分吗?而朱友谦听到这种劝说,当时就有翻脸的意思,因为我凭什么不能坐在皇弟李存霸的上首?元行钦一看这种场面,生怕弄出不愉快,赶出来调解,才算没事。

庄宗诸弟在席,友谦坐在永王存霸之上。酒酣,汉宾以大觞奉友谦曰:“公虽名位高,坐于皇弟之上,非宜也。仆与公俱在梁朝,以宗盟相厚,自公入朝,三发单函候问,略无报复,忽余卑位,不亦甚乎!”元行钦恐其纷然,为解之方止。

朱友谦的儿子中,当节度使的有两个,当刺使的有六七个。总而言之,一家出了三个节度使,六七个刺使。

以其子令德为遂州节度使,令锡为许州节度使。一门三镇,诸子为刺史者六七人,将校剖竹者又五六人,恩宠之盛,时无与比。

一门三镇,诸子为刺史者六七人,将校剖竹者又五六人,恩宠之盛,时无与比。

因为我们习惯看英雄传奇式的历史,难免会把许多举足轻重的大佬,都当成打酱油的人,或是当成没有脑子的附属。

其实呢,这些人常常就是如某位大哥所放的豪言,我朝哪个方面踮踮脚,哪个方向就会沉下去。所以李存勖时代,那就是牛人辈出的时代,朱友谦都不用说了,因为他早早被淘汰出局了。

现在,李嗣源也是一方大佬,而李嗣源手下,此时有多少牛人呢?后来靠武力上位当皇帝的人,此时就三个。一个是李从珂,一个是石敬瑭,一个是刘知远。

这是因为李嗣源一系胜了,所以历史的聚光灯会照在李嗣源那一伙人身上,所以显得这里牛人非常多。实际上,当时晋国的大佬,与李嗣源相比,恐怕也都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距。

在英雄传奇色彩极浓的历史书中,我们难免会觉得,李存勖的一念之差就会决定历史的何去何从,实际上,李存勖只是众多大佬之一,仅仅是他坐在了头把交椅上。

在那种中央集权还没有巩固的时代里,谁坐头把交椅,实在没有定论,你干好了,就有可能继续坐着,一个失误,就有可能被踢下台。

因为这是标准的人人都有帝王相,地窄人稠轮不上的时代。现在,不要说让相面大师看李嗣源的小弟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了,就是让他们看李嗣源本人,谁敢说他长了一副帝王相呢?问题是,这些人都先后靠武力爬上了皇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友谦的这种地位,并不能长久保持。因为随着后唐加强中央集权,朱友谦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且一副霸气冲天的诸侯级大佬,李存勖肯定会想办法剪除的。

因为后来,李存勖盖棺定论,就是昏庸亡国的,所以李存勖猜忌、诛杀朱友谦,自然成为他乱杀忠臣的一大罪过。

关键是,面对李存勖削藩磨刀霍霍时,朱友谦选择了乖乖受命,并没有任何反抗,李存勖依然没有放过他。人们自然更觉得,朱友谦死得实在太冤枉了。

其实呢,朱友谦之死,几乎是必然的。因为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个大佬拥有独立的地盘、军事、政治、经济权力,本身就是死罪。因为套用一句经典名言,这种大佬,就是削亦反不削亦反的典型,对这种人,有什么客气可言。

拥兵大佬乖乖听令到中央政府的事,这种事总会让我想起安禄山。

在安禄山造反前夕,因为遍布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所以唐玄宗把他调到中央政府。安禄山也是乖乖听令进入中央政府,如果当时唐玄宗把安禄山杀了,历史会怎么评价唐玄宗、安禄山呢?

如果当时李存勖没有杀朱友谦,朱友谦回到自己驻地,会是什么结果呢?这个比较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军阀永远是军阀,谁也不会轻易交出枪杆子的。甚至想趁乱更上一层楼,也说不准。

对此,只要看看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夕,把安禄山放回军区就可以知道了。

因为李存勖削藩的结果,就是让军人力量把他拱翻了。所以朱友谦这种坐看风云、骑墙纵横的诸侯,写在历史书中,也就成了愚忠的典型。

朱友谦乖乖进京赴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友谦赌李存勖敢不敢剪除他。因为从结果去看,李存勖在击杀朱友谦时,已到了崩盘的边缘。从这层意义上,击杀朱友谦的结果,是李存勖无力承担的。

如果李存勖拉拢住朱友谦,在李嗣源利用河北力量叛乱时,李存勖还有借力打力的空间,因为朱友谦代表的西部力量,显然足以制约李嗣源代表的河北力量。

但是朱友谦死了,所以,在面对李嗣源带领河北军队逼宫时,李存勖连一点像样的抵抗都无法组织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历史,人们总是习惯受鸿门宴的思维思考历史,总而言之,借机把他杀了,就啥事也解决了。问题是,杀人容易,杀人之后呢?

朱友谦死后,人们在反对李存勖时,自然习惯性地拿这当借口。因为按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朱友谦忠于后唐,而李存勖听信宦官、伶人的谗言,所以把朱友谦杀了。

总而言之,李存勖在宦官、伶人的迷惑下已经昏庸了,再任由他胡来下去,帝国一点前途也没有了。

朱友谦全家被杀时,朱友谦的老婆拿着丹书铁券问行刑官员说,皇帝当年给我们家一块铁片,上面写着几行红字,我老婆子不认得字,麻烦你给我念一下。那个官员只能假装没有听到。

朱友谦功高盖世,得到丹收铁券,听到李存勖诏令,二话不说就进京赴命。但是依然免不了满门抄斩,面对这种事实,你让军方大佬,谁能有安全感呢?尤其是各种宫廷力量遍布各大军区,处处试图凌驾于军方大佬之上,你更让军方大佬有什么安全感呢?

在这种背景下,几个醉酒赌钱的军人突然不高兴,振臂一呼,于是后唐帝国就喀嚓喀嚓地响上了,然后呢?就是房梁倒下了。李存勖那种盖世的大英雄,也只能一筹莫展,于是他就这样出局了。

面对这种惊人的事实,喜欢用蝴蝶效应说历史的人,难免会说了,假如那天,那几个军人没有喝醉酒,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

问题是,在军人势力遍布不安、不满的环境下,没有这个原因,也会因为其它原因出事的。

总的说,在当时军方大佬林立的环境中,皇帝对于军方大佬的态度是矛盾的。因为你不试图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帝国就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在这种格局中,皇权肯定是非常脆弱的。

问题是,你敢试图加强对军人的控制,军人可真不是吃素的,一个不高兴,突然引起连锁反应,谁也别说自己神功无敌,因为你就是神功无敌,也会分分钟钟出局的。

当然了,这是后话。我这里说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梁晋争霸战,并不是简单的李存勖英雄无敌,于是大败梁朝的故事。

在英雄传奇化的历史书中,许多举足轻重的大佬,都变成了打酱油的人。于是,主角就成了只手托天改写历史的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朱友谦倒向李存勖,绝不是李存勖设计、促成的。

朱友谦愿意倒向李存勖。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在梁晋之间骑墙,从而加强自己的独立地位。

第二、梁朝中央集权日益加重,朱友谦想摆脱被控制越来越深入的命运,只能倒向晋国。总的来说,当时的晋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还来不及加强中央集权,愿意接受各种军方大佬的独立地位。

晋国可以灭亡梁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因为梁朝的军方大佬看着梁朝皇帝一再试图让文职系统凌驾于武职之上,难免会有意无意用脚投票的。

后来唐庄宗李存勖试图让文职(宫廷力量)凌驾于武职之上,军方大佬再次用脚投票,而投票的结果,就是唐庄宗突然什么也不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