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为干扰是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物种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有一定影响,可使得种内及种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捕食、竞争和猎物密度会影响物种的日活动节律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除了受到人为干扰因子和捕食者的影响,还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水、温度、光周期以及环境中的食物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了解外界因子与种间作用对物种活动节律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3点

1、人为干扰对物种日活动节律的影响

对全球62种野生动物的研究表明,它们为避开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威胁,原本昼行性的动物开始转变为夜间活动,这严重降低了物种的捕食效率。在农业用地景观中,哺乳动物夜间活动模式增加。豹猫在美洲狮占用率高的地方、牧场较多的地方或人类居住区附近的夜间活动增强,放牧活动的增强也使水鹿的饮水时间发生改变。

对梅花鹿、野猪在狩猎季节和非狩猎季节的活动节律比较发现,两物种在狩猎季节会增加夜间活动以避开人类活动或人为干扰强的地区,对周末和非周末期间野生动物活动的研究表明,北方浣熊、骡鹿在整个周末的活动都会减少,美洲狮和山猫可能会改变其活动模式,以避免与人接触。

从而改变这两种食肉动物之间的竞争,且不同性别的美洲狮也表现出不同的日活动节律。人类与家犬、家猫等家养动物在野生动物栖息地中出现,也会对当地的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产生影响,当狗和猫出现在森林栖息地时。

它们与本地野生动物具有潜在的竞争,导致本地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发生改变,被狗捕食的野生动物在时间上产生了回避,同时野生动物也对人产生了回避行为。在巴西对不同性别的美洲狮与人和家养动物时间活动节律重叠的研究发现,雄性美洲狮在夜间活动,雌性美洲狮和人、家养动物的实践活动重叠度更高。

似乎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野生动物以复杂的方式对人为干扰做出响应,从急性的回避到慢性的分布,这些变化取决于干扰的强度、类型和频率。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回避,但是在空间上不一定表现得明显,野生动物可以通过人类活动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来调整活动节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捕食等因素对物种日活动节律的影响

如果一种捕食者和猎物在时间上重叠,则捕食者有可能对该猎物进行高强度的捕食。如果两个捕食者在时间上重叠,则每个物种都有很高的竞争潜力,可能丧失更多机会和猎物资源。例如,石貂的活动节律受到捕食者和猎物密度的影响,同域分布的食肉动物会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对这些物种间的实践活动节律重叠度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如豹猫和美洲狮夜间活动,且重叠度很高,但是时间活动节律具有差异性,同域分布的有蹄动物时间活动节律也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外来野生动物入侵后,对本地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也可能产生影响,如对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本地食肉动物和外来食肉动物的活动节律进行比较发现,物种间的竞争加剧,使马岛獴改变了实践活动模式。

野生动物活动水平与个体的生物节律相对应,它由许多因素决定,例如动物自身的生理适应、非生物条件和物种所处食物链营养级及生命策略(例如社会组织,避开竞争者等)。因此,食肉动物对低营养级鸟类的捕食导致日活动节律的差异是另一研究热点,在缺乏顶级捕食者的情况下,中小型捕食者的繁殖速度比有顶级捕食者时上升4-10倍。

北美的顶级捕食者郊狼对捕食鸟的中级捕食者猫有明显的压力,郊狼、猫和鸟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鸟类的减少和灭绝产生强烈的影响。还有许多相似的证据证明,中级捕食者的释放是鸟类物种灭绝的重要因素。

3、环境因子对物种日活动节律的影响

在津巴布韦万基国家公园开展的关于非洲象和食草动物竞争水源时的实践活动模式的研究表明,在干旱季节行为上占优势的大象占据水坑使得食草动物饮水困难,导致食草动物饮水的时间生态位发生改变。研究环境因素对阿拉伯羚羊的影响,发现温度是动物活动模式季节性变化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的人为条件和环境因子下,物种可能会降低适应性至影响其正常生存的状态,从而导致物种受到威胁。而在这些环境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至少有两种方式可以作为物种降低灭绝风险的替代方案。

第一种是通过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来维持共存,即增强物种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多个物种间相互作用变得更为复杂;第二种是通过物种内的功能变异以弥补构成群落物种数量的上限。但是,关于影响这两种替代方法发生的因素及其对群落产生影响的相关知识仍然非常有限。

02

了解人为干扰的出现规律,白冠长尾雉在三地与人为干扰有时间重叠

1、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

总体上,繁殖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在三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非繁殖期,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在中华山与连康山、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连康山的白冠长尾雉其日活动节律仅有两个活动高峰,而中华山与平靖关均在中午左右还存在一个活动高峰。

对三个地区不同性别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进行差异性比较表明,雄性白冠长尾雉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在三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雌性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时的日活动节律在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非繁殖期在中华山与连康山之间、平靖关与连康山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繁殖期,连康山的白冠长尾雉具有明显的上下午两个高峰,而平靖关的雌性白冠长尾雉活动强度在全天相对较为均匀,仅在上午具有两个明显的高峰。非繁殖期,连康山雌性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主要活动高峰集中于下午16:00-18:00。

2、人为干扰对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的影响

总体上,白冠长尾雉在三地与人为干扰均具有较高的时间重叠,但也存在一定的错峰活动的现象。繁殖期、非繁殖期中华山的白冠长尾雉日活动和人为干扰的重叠指数分别为0.824和0.800,连康山为0.664和0.567,平靖关为0.806和0.725,各地繁殖期的重叠系数均高于非繁殖期。

其中,人为干扰拍摄率最高的连康山,繁殖期和非繁殖期两个时间段内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与人为干扰出现规律的重叠指数均最低。对于雄性白冠长尾雉,其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日活动与人为干扰的重叠指数在中华山为0.854和0.813,在连康山为0.650和0.602,在平靖关为0.815和0.732。

对于雌性白冠长尾雉,其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和人为干扰的重叠指数在中华山为0.793和0.753,在连康山为0.618和0.560,在平靖关为0.802和0.723。总体上,三地雄性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与人为干扰的重叠程度均比雌性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了解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启示,对野生动物的生存保护也极有必要

两地的鸟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相近,但中华山的林下鸟类物种比连康山更多,中华山的人为干扰也比连康山更弱,连康山是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重叠的保护区,相对更难管理。此次研究也发现,连康山的主要人为干扰来源是放牧,在保护区内放牧不仅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

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接触也可能增加一些传染病的感染风险,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保护区在管制放牧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的野生动物疾病检疫方案,并按照方案按时实行,防止一些传染病在野生动物内部传播。

在人为干扰已经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的背景下,保护区应该健全管理制度,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当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案对保护区进行管理保护,并依法在保护区的规定区域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此外,加大对当地百姓的公众宣传教育力度,可对民众宣传在保护区内放牧已经对野生动物生存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具体可结合现有的新兴技术手段,如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

此外,除了放牧、旅游活动、当地居民上山采集等人为活动,车辆经过产生的噪声对野生动物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保护区内的道路实施必要的管控措施,维持少干扰较安静的自然环境对野生动物的生存也极有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变化对物种保护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采取一定的措施缓解保护区内的放牧现状以及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关注保护地内家养动物的数量及行为很重要。此外,应及时采取措施管控野猪在保护区里的数量。另外,保护区应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培训及引进保护管理人员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