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诸葛亮后半生全部精力都付出给蜀汉,为了匡扶汉室,不负刘备期望,他死时才54岁,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很大原因都在军粮不够、以及蜀汉的地理位置上,但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应该被看低,在唐朝的李靖就评价过诸葛亮: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诸葛亮在我国历史地位极高,这都因为他是忠诚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存在显得周公伊尹都是真如史书记载那样,达到了皇帝不疑臣,臣子也不辜负君,从古至今都有一句“伴君如伴虎”,这都是因为跟着皇帝做事要小心谨慎,若怒了皇帝,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而且有些皇帝还“刻薄寡恩”,用你时待臣子百般好,却在看到臣子势力和威望强大时,就想杀了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古时候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而刘备前有三顾茅庐,后有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这都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也不负刘备信任,真做到了在刘备死前说的那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在223年,刘备因为关羽被东吴害死,重义气的刘备想要为关羽报仇,却没想到兵败夷陵,导致病逝,刘备待人仁慈,对兄弟重义气,对诸葛亮也是又敬又信,所以刘备一死,就将国家和自己的儿子都托付给了诸葛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将幼子托付给大臣的事情,在春秋时期就有,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但两年后,在约前1043年驾崩,可当时他的儿子姬通才13岁,作为一个王朝的领导人,年龄太小,所以才有了周公辅政,但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是周公想要篡权,其中就有管叔和蔡叔散布谣言,周公只好对姜子牙和召公奭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周公摄政七年,等姬通长大,就将王权转交给他。

但五千年历史封建王朝,像诸葛亮和周公这样做到忠义两全的臣子并不多,更多的是像司马懿这等篡权的奸臣,就算是伊尹,辅政建立商朝灭夏,辅政五十年,也会因为有过废立皇帝的事而被认为是权臣,可见对于品德高尚又权力极高的大臣要求是极高的,而诸葛亮则做到了,他是千古清官、忠诚的典范,他的存在让之后各个朝代君王都希望有一个“诸葛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不仅仅是贤臣、忠臣,他还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刘备死后,尽心尽力治理国家,辅助刘备的儿子,他身为宰相,有极高的政治才能,还有军事能力,但是很多人因为诸葛亮北伐失败次数过多,认为这是他领兵打仗的才能不足导致。

在228年春,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的问题而败北,在228年冬,就有了第二次北伐,又因为汉军粮食不够不得已撤退,这都是因为当时蜀汉地理位置问题,即便智谋高如诸葛亮,也无能为力,在撤退时也能击杀魏将军王双,在229年,第三次北伐,有了不错的成果,夺取魏国的两个郡,在231年,第四次北伐,这一战打得司马懿“畏蜀如虎”,可还是因为粮食不够的问题不得不再次退军,在234年,第五次北伐,与魏军僵持百日以上,可诸葛亮的身体不行了,在这次北伐中病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北伐,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可对于接手诸葛亮之后,继续北伐的姜维却评价不高,甚至有《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说姜维北伐是:“屡败而不止, 为亡蜀张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维北伐就有十一次,胜多败少,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姜维的北伐造成蜀国的“兵困民疲”,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都知道打仗最消耗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蜀汉本来就比不上魏国的强大,消耗不起,更何况在这个时候,蜀汉已经无人可用,没有像关羽、张飞这样的领军将士,更何况诸葛亮五次北伐年代都非常相近,甚至有两次都是因为军粮问题而退兵,这就证明了蜀汉实在是消耗不起,不能打持久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也不能对姜维也不能一味的指责,因为姜维也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人,他能够写出:“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来保住蜀汉最后的气节,追究到底还是刘婵作为一国之君,难当大任,又无刘备的才能,还宠幸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