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庾亮出镇同年,江州刺史温峤死。庾亮在军事能力上远不及陶侃无力与陶侃争夺,江州落入强藩陶侃之手。五年以后,也就是334年,陶侃死,庾亮总揽荆、江、豫诸州,从芜湖迁镇武昌,完全控制了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因为庾亮统辖范过大,无力遥控朝政,给一直力图改变现状的王导以可乘之机。王导令其侄王允之出镇于湖(准南郡治,故址在今安当涂东南十九公里处),趁庾亮徙官之际,題迹而来,占领紧逼建康的长江两岸之地,以图缓解琅琊王氏在建康的困境。不过,这时豫州刺史仍为庾亮,至少名义上如此。王允之在于湖能否立定脚跟,还很难说。
又起争斗
第二年(335年)春,发生了北方石虎入侵事件。这本是后赵一次小规模的试探性军事行动,王导却利用这一机会,与亲信袁耽唱了一出双簧。先是袁耽在前方谎报军情,说后赵石季龙兵犯历阳,来势凶猛。于是,朝廷加封司徒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都督征讨诸军事。随后王导只用了十五日调兵遣将,完成了对庾亮统辖的豫州治所周围要地的占领,并使王允之改镇豫州旧治芜湖。这样一来,庾亮所统地区就统统归入琅琊王氏势力范了。王导这才向朝廷上报真实的军事情况,石季龙至历阳的兵力只有游骑十余匹而已。王导以“贼骑不多,又已退散”为由,停止不行。
而袁耽先以报警轻妄不实受黜,不久却又得入王导府为从事中郎,可见这一切不过是王导对庾亮的成功反击而已。
▲石虎剧照
庾亮对王导的反击自然不会熟视无睹。339年,庾亮命其弟庾怿急率所部进驻江州的半州。半州在今江西九江以西,时江州治所寻阳的上游、与寻阳邻近,是军事上的要地。其兵锋所指自然是王导。庾怿东来,迫使王导做出退让,这一年,王允之被迫退出建康以及夹江四郡。这样一来,琅王氏又次在与庾氏的斗争中受到重大挫折。琅琊王氏处心积虑夺得的像州和扬州四郡,就这样在一次未经宣战的袭击中被川庾氏夺了回去。
而就在琅哪王氏面对庾亮不知所措的时候,第二年(340年),事情又有了变化,王导、庾亮的病逝使江州刺史职位空缺,王允之被封为征西将军,假节,不久庾亮相继死去。
迁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出刺江州。这样一来,王、庾两家势力进行了调换。王允之本据豫州与江州对時,庾怿由江州之半州顺流得扬州四郡而就豫州刺史位后,王允之则于庾亮病逝后溯流而上,进至庾怿后方为江州刺史。这样,自39年到340年,王、庾两家搏斗的结果是不分上下,暂时持平。
王导、庾亮去世后,庾亮弟庾冰(字继坚)继王导为相。庾冰面对当时的情况,周旋宁息,使王氏、庾氏矛盾暂时有所缓和,从明争转为暗斗,这种态势仅维持了两年多。
不久,新一轮争斗又起。《晋书》记载,342年春,豫州刺史庾怿“尝以毒酒饷江州刺史王允之。王允之觉其有毒,饮犬,犬毙,乃密奏之。帝日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耶?怿闻,遂饮鸩而卒,时年五十。”成帝所说的“大舅已乱天下”,是指庾亮剪除宗室,激苏峻叛乱,以及谋废王导等事;所谓“小舅复欲尔”,自是说庾怿谋杀王允之想再次挑起王、庾两家的矛盾。
不过,当时成帝无任何权威,史谓成帝说“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耶”两句,致使庾怿饮鸠而卒,是不可信的。但庾怿饮鸩定与王允之有关。
▲成帝剧照
342年农历六月,成帝驾崩,成帝弟康帝即位。士族门阀势力重新配置庾冰、何充被重用。何充即王导妻子的姐姐的儿子。何充妻,为晋明帝司马绍的穆皇后之妹。何充参政,实是王、庾门户冲突的产物。何充与王、庾都是属,在王、庾二族间起着缓冲的作用。而何充虽居王、庾之间,实际上祖护王氏,由此与庾冰发生冲突。何充自知与庾冰难两立于朝,于是自请出镇京口。
庾冰则并未将何充看在眼里,他的目光始终放在王允之身上,一心寻机逐之将江州重新纳入庾氏之手。这样,就可巩固庾氏在长江上游的地位,保全庾氏势力。
机会终于来了。王导之子王恬(王恬为王导次子,王导长子王悦早死,王继)守父丧期满后,要外出任职。王恬少好武,是王氏家族中少有的堪任武事的人才。在王、庾相持阶段,曾守石头城以卫护建康。庾冰为打击王家势力,任命王恬出守偏远的豫章(今江西南昌)。
王允之听说要将王恬远调后,极为惊,坚决反对,他认为王恬是丞相王导之子,应该受到礼遇,不能出守豫章这类偏远之地,请求朝廷任命王恬代替自己任江州刺史。
他的目的一是通迫庾冰收回任命,二是让更有才能的王恬镇守江州,切断庾冰对江州的觊。庾冰将计就计,以退为进,他改派王恬去吴郡,同时让王允之任会稽内史,意将历来由门阀士族居任的吴会地区,划给王氏,以表明氏不再染指,而求换得江州。王允之明白庾冰用意,故拒绝受调,理由是会稽犯王允之之祖王会名讳。342年农历八月,朝廷“以江州刺史王允之为卫将军”,
这就是说,王允之可以拒绝会稽内史的任命,但江州他非离开不可。王允之悲愤交加,十月,郁郁而终。
王允之死得如此蹊跷,引起不少猜测,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王允之是琅琊王氏中,能左右东晋政治的最后一人。王允之死后,琅王氏虽代有显宦,宗族不衰,但这基本上是靠祖宗余荫与社会影响,而真正能影响政局的人一个也没有了。王允之死后,庾冰本以为能得到江州,可部署尚未妥帖之时,十二月康帝立妃子氏为皇后,征召豫章太守为侍中、尚书。
褚以后父之重,不愿在朝中任事,“苦求外出”,庾冰无奈,只好让他出镇江州。
桓温的机会
庾氏欲取江州的计划又一次功败垂成。只隔了一年,庾冰效法庾亮出都的办法,外出为都督,督荆、江、宁、益、梁、交、广七州,以及豫州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作为其弟庾(字雅恭,时任荆州刺史)的后援。
这样,庾氏家族处心积虑与王氏家族争夺多年、辗转易手的江州终于被庾氏取得。江州之争,就此告一段落。
江州之争,体现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世族大家谁拥有了它,谁就能要挟朝廷,谁就能说了算。因此,只要门阀政治的格局不变,江州之争就会不断发生。345年(穆帝永和元年)农历十ー月庾冰死,朝廷立即以谢尚为江州刺史,企图把江州从庾氏手中回。
而此时庾翼仍握有重兵,由于庾翼强力抵制,谢尚未能如愿。第二年,庾翼死,江州这才再度易主。
川庾氏苦心经营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但其家族根基毕竟不深。庾氏兄弟去世后,颖川庾氏在桓温的打击下,很快就衰落了。颖川庾氏对长江上游地区的苦心经营,最后都成了桓温的政治资本。桓温的势力起自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这个时期,是东晋历史上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在外,后赵石氏盛极而衰,石虎于349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死去,冉于350年灭石氏,北方重新陷入混乱无主的局面。这样来,东晋自长江以北的外部压力就大大减弱了。
351年,东晋趁机收复洛阳这一事件虽并不表明长江南北的军事势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对东晋有比较强烈的政治影响。一时间,东晋内北伐呼声异常高涨。
▲庾翼画像
352年,谢尚于北伐中获得传国玉,使得建康司马氏摆脱了“白板天子”这一无物可凭的尴尬政治处境。另一方面,庾翼之死则成为永和安定局面的内部条件。庾翼死后,川庾氏势力骤衰,江南士族中,一时间没有具足够实力和影响力能代替庾氏的世家门户。
这样一来,土族门户间的争斗虽未停息,却处于相持的局势中,一时难分高下,政局呈胶着状态。也正是庾翼的死,为桓温提供了机会。
桓温的父亲桓彝在灭王敦时,有功于东晋司马氏,又死于苏峻之难,这样就为桓氏家族与司马氏政权之间打下了良好的关系基础。而后,桓温娶成帝的姐姐,成了庾氏甥婿,在东晋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就有了独特的身份,成为当时执掌东晋朝廷的何充与强藩庾翼同时看重的人物。庾翼声言北伐时,就曾以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入准。何充回朝后,即荐桓温任徐州刺史,而在此之前庾翼也曾力荐桓温。庾翼临终前上表,请求任命其次子庾爱之为荆州刺史。而东晋朝廷则正是要利用庾翼之死来收回庾氏兵权,当然不可能允之。何充趁机提携桓温。
刘惔不同意何充的安排,说:“让他去,必能安定这个地方,但是,恐怕他也和庾氏一样难驾驭。”何充不听,仍以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由此发达。
何充对这一安排是很满意的。桓温出镇荆州后,何充常对人说:“桓温各镇守一方,股浩居门下,吾可无劳矣。”而恰恰是他的这一安排,为东晋带来了无穷后患。346年何充死,会王司马昱成为首辅。此时温在力量增长以后,正应了刘惔的预言,的确,他比以前的庾氏更难驾。永和年间,是桓温势力逐渐壮大的时期。东晋穆帝即位时只有两岁,皇太后褚氏临朝,何充辅政。何充自知难堪大任,所以引诸太后的父亲裒共参大政。褚裒看清了要想保朝廷,就必须坐镇外藩,掌握实际兵权。
因此,褚裒宁愿出镇徐州,也不愿株守朝廷。何充死,司马昱辅政。裒以皇太后之父的身份为征北大将军,督徐州、充州。
出奇兵桓温灭蜀
自鉴以来,徐州、充州一直为卫成京师的重镇。褚出镇徐州、充州,可制约长江上游,稳定政局,也可经略北伐军务,不让其他门阀插手,避免其他门阀以北伐之名挟功弄权,乘机坐大,窥视朝廷(褚裒以后,荀、郗先后居徐州、充州,其作用与裒大体致)。而此时,豫州掌握在谢氏手中,谢氏也支持朝廷。在这样的局势下桓温只能经营荆州,等待时机。桓温从345年出督荆州,一直就注重在荆州培植势力,提高声望。
直到354年,股浩兵败,被桓温乘机废,桓温得以总揽北伐之任,其势力才迅速发展。
▲桓温画像
当然,桓温在这之前,为了提升扩大声望,也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就是灭蜀。桓温出任荆州刺史时,占据巴蜀的李氏成汉政权已日渐衰微。为了立功树威,桓温开始积极筹划伐蜀。304年农历十月,李雄自称成都王。
又隔一年,李雄自称皇帝,国号大成,辖地包括今天四川、陕西西南部、云南和贵州北部,大概相当于三国时的蜀汉范围,是十六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地方割据政权。
“关起门来做皇帝”是李雄的写照。此人本性宽厚,减刑约法,与民息,在位三十年,“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李雄具有雄才大略,在周邻其他地方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年月里,独蜀平安。这说明李雄治国有方,当然,更是巴蜀百姓有福分。
在那个年代能过上安稳日子就是天大的福。青史应该铭记李雄这个人,更应该歌颂他给苍生带来安定环境的丰功伟绩。
李雄虽有十多个儿子,临终前却选择战死沙场的哥哥李之子李班为太子。李班仁厚,酷似其叔父李雄。李雄过去血战沙场、身上创伤很多,病重时,那些旧创口大都化脓溃。李雄的儿子们嫌脏嫌臭括着鼻子躲得远远的只有太子李班不论白天黑夜,衣不解带地待候。疮疽脓脚疼痛、李班忍住阵阵恶心,用嘴把脓吸出来。然而,李雄的儿子们并非善类。刚继位没几个月的新皇帝李班,夜间正在灵堂哭殡即被李雄之子李越、李期暗杀于室内。
除掉李班后,李越虽年长,但是庶出,便推弟弟李期为帝。李期为人残暴好杀,杀贤良,任用奸佞,连兄弟子侄不顺己者都一概毒杀,且掠夺被杀者的家财和女人。
▲李雄画像
当时,镇守梁州的李骧(李骧是李雄叔)之子汉王李寿趁成都不备领大军忽然袭城,一举杀掉李越等人,并把李期废为邛都县公。李期悔叹道:“堂堂天子转眼变为区区县公,不如一死!”遂在四所上吊自杀,时年二十六岁。昏君被废,李寿更不是好东西,正所谓“一蟹不如一蟹”。
纂位之后李寿杀绝李雄子孙,纵兵奸淫李雄全家女人。同时,他一反李氏前期几个皇帝不与晋朝为敌的做法,和北方的大暴君石虎勾结,准备联兵伐晋。
李寿派往后赵的使臣回来后,描述石虎宫殿壮丽,美女盈宫,刑法严峻。李寿大为幕,马上仿效,加重赋税徭役,大修宫室,广选宫女,动辄诛杀臣下立威,搞得蜀地百姓苦不堪言。
一个原本稳定富庶的地方,被这个残暴的败家子弄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六年后,即343年,李寿病死,时年四十四岁,其子李势继位。
李势身长七尺九,腰十,相貌不俗。为太子时尚谨慎、说话和蔼,谦恭有礼,平易近人;称帝后即恶形毕露。李势无子,其弟大将军、汉王李广要求做皇太弟。李势非但不允,还怀疑他与勇将马当及解思明勾结、阴谋位。李势不但下令杀了马当和解思明灭其三族,还派兵到涪城攻打李广,通李广自杀。马当等人是当年帮助他父亲李寿起兵,能公办事、威望很高的僚属。
他们被残杀后,人们对李势更加绝望。李势既是个财迷,又是个色鬼,常常因为掠财富和美女而杀人。在他统治下,饥荒连年,百业萧条,人人自危。
结语
成汉被统治者的连续荒淫胡为搞得暗无天日。因此,桓温跃跃欲试,要进军巴蜀。桓温要伐蜀,其属下佐僚绝大多数反对,认为蜀道遥远险阻,不易攻克。江夏相袁乔(字彦叔,今河南太康人)却力排众议,大力支持。他道:“经略天下大事,自非凡人所能及。今天下忧虑的,胡、蜀二寇(指北方后赵和蜀地的成汉)而已,蜀地虽险,势力却较羯胡为弱。李势无道,臣民不附,加之他自险远,战备不修,正是攻袭绝佳之机。可选精卒万名轻装疾驰,等敌方发觉,吾军已经逾过其险固隘口,李势可一战而擒。
千万不要把你同事当朋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