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怀来--文明知与行》--

《董晓燕:我永远都是婆婆的眼睛》

精彩内容:

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所颂扬。瑞云观乡坊口村就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照顾双目失明婆婆二十余载,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至纯至真的孝女情怀,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带您认识一下坊口村的好儿媳——董晓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瑞云观乡大山口村。在这里见到了董晓燕她们一家。这两年,董晓燕和丈夫宋贵兵在大山口村路边开了一家小饭店,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方便,他们就在大山口村租了一个小院子住。两个孩子都上学去了。董晓燕扶着婆婆到院里晒着太阳,自己也趁着饭店不忙的时候,给老人把换下的衣服洗洗。婆婆除了眼睛看不见,身体还算硬朗,跟我们交流起没有任何问题,说起自己这个儿媳妇,她是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晓燕是保定人,2002年董晓燕与一同在北京打工的瑞云观乡坊口村村民宋贵兵相识,两个人很快相恋并喜结连理。坊口位于瑞云观乡的南部山区,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宋贵兵家哥三个当时都没有娶媳妇,母亲眼睛由于患白内障转青光眼,已经盲了多年,家里更是一穷二白。董晓燕的父母怕女儿嫁过来受苦,当初对这门亲事并不满意,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能够到保定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董晓燕就留在了坊口村,婚后,为了生计小两口一起外出打工,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了。夫妻二人边打工边照顾孩子,生活还算过的去。

2009年,董晓燕的公公因病去逝,家里剩下了瞎眼的婆婆和单身的大伯哥, 大伯哥在家还要种地,无法照顾好老人,董晓燕就和丈夫商量将老人接过来,由自己来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董晓燕和丈夫在北京租了两间平房的一个小院子,边打工边照顾老人和孩子,丈夫给人送货,董晓燕一边照顾婆婆、一边接送孩子,还要抽空打点零工,补贴家用,这让董晓燕忙的像个陀螺。即使这样她也没有任何怨言。

后来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在北京的开销太大了,他们就回到家乡,在孩子上学的学校附近开了个饭店,这样既能接送孩子,还能照顾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租的这间院子和饭店离的很近,董晓燕和丈夫一边经营饭店,一边照顾婆婆,饭店不忙的时候就过来给老人收拾收拾,洗洗涮涮。

除了一日三餐按时给老人送饭,平时一有点什么事,有点什么好吃的,董晓燕都会想到婆婆,这一点,饭店的服务员刘大姐深有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老人突然得了脑梗,半个身子不能动,这可把董晓燕急坏了,夫妻也顾不上饭店的生意了,赶紧将饭店交给了服务员刘大姐打理,将老人送到了县医院。

老人在医院住了十几天,董晓燕忙前忙后的照顾老人,为老人翻身、洗脸、喂饭、端屎端尿的侍候,医院的人都以为她是老的女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治疗及时,照顾的周到,十几天后老人就出院了,并没有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出院后,董晓燕对老人的照顾更加细心了。然而在董晓燕的心里却还有一块心病,那就是远在老家保定的母亲也身患重病,自己想回家尽一份孝心,这边却无法脱身,这让她这个家里唯一的女儿感到左右为难。

董晓燕对婆婆的照顾胜过了自己的亲妈,她的善良朴实,赢得了街坊邻里的称赞。周围的街坊邻居都对这个外地来的媳妇赞不绝口,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一个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在平凡的生活中放射光芒。二十年来,董晓燕用坚韧和执着支撑着一个普通家庭的和谐和幸福,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婆婆和家庭无言的爱。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年,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董晓燕用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了这个家,用自己的孝心和爱心,用勤劳的双手和善良的心灵编织出了一个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在平凡的生活中谱写着尊老、爱老、敬老的赞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 导:张俊英

排 版:李 月

审 核:熊 捷

复 审:孟少华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怀来广电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