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的发展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张炳锋 摄

五华县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网红打卡点。张炳锋 摄

双华利塘径大捷战斗旧址。张炳锋 摄

梅蓄项目移民新村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得益彰。            张炳锋 摄

五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黄国梁的故居被修缮一新。            张炳锋 摄

五华乡村振兴迎来新发展阶段。图为华城镇“十村联动”集农房风貌管控、四好农村路、小流域治理、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华城镇 供图

滔滔琴江,翻山越岭奔腾而来。

百年飞跃万重山,大山还是那座大山,但五华早已翻天覆地:从“穷山恶水”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从“山旮旯”到高速通车密度居全市第一;从农产品“单打独斗”到建立起现代农业体系……思变奋进的五华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走向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新天地。

穿过百年漫漫岁月,千余名烈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仍激励着五华干群继续奋勇向前,光辉历史铭记心间,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把苏区振兴的宏伟蓝图描绘在五华大地上。

追梦的五华雄姿英发,逐浪前行再启新程。

五华继续以奋进者的姿态,传承发扬老一辈“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魄力,秉承“硬打硬 实打实”的精神,聚焦五华苏区高质量发展主题不动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推进“一核两区三组团”建设,打造“工匠之乡·宜居五华”,推动五华在新征程上创新局谱新篇。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郭思敏

英雄之城

革命先驱垂青史千余烈士铸丰碑

五华,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也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在这块红土地上,革命先烈的故事仍在传颂,不朽的精神依旧振奋人心。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时光回溯到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五华,播下革命火种,推动了中共五华地方组织建立。从此,农民运动席卷全县,成为东江地区重要的农民运动策源地之一。

“第一次东征,周恩来率领革命军奇袭五华县城华城取胜,打败了数倍于革命军的陈炯明逆军林虎部。”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古江南说,此役后东征军教导一团留守华城,当时东征军政治部临时办公地点设在华城镇的宗圣祠。

1925年10月1日第二次东征,在古大存领导的五华农军支持下,成功在嵩头(今双华)利塘径取得大捷。周恩来在前方捷报中称:“乡民助战,有若一家,此役已将陈逆军林虎部主力击破无存。”为表彰五华农军的大力支持配合,东征军总政治部特发给步枪120支、子弹万余发,武装五华农军。

革命先辈扎根红色土地,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

沿着山路行至郭田镇龙潭村,一座悬山瓦顶、泥石墙基的土木结构房子便映入眼帘,“光德楼”三个大字昭示着房屋主人不一般的“身份”。这是五华县第一位共产党员黄国梁的故居。

在相隔不远的梅林镇优河村,经过修缮后的古大存故居重焕光彩。古大存一生致力于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被称赞为“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为东江红军留下最后一支武装。

1930年,古大存在八乡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它们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八乡山成为东江最大的赤色区域和东江革命的指挥中心。”古江南说,这是古大存革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滚滚琴江河,回荡英烈名。

来到水寨镇省级森林公园蒲丽顶的山腰,沿62个台阶拾级而上,一座高20.6米的烈士纪念碑清晰可见,纪念碑周围苍松翠柏环绕,显得肃穆而庄严。

主碑背面则刻着1594名革命烈士的名字,一行行简短而又厚重的碑文,娓娓诉说着革命先烈们的英雄奋斗史。自大革命时期以来,全县有1594名革命烈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数量为梅州各县(市、区)之最。

淬火炼器,为国为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正义刚直的五华铁匠走上了革命征途,为中央红军修枪造弹,成为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人民军工事业的奠基人。

驱车前往双华镇竹山村,竹山兵工厂旧址再现了五华铁匠制造兵器的场景,铁锤轮番起落,铁匠挥汗如雨。

“当时招收周边及当地打铁工人,修造枪支弹药充实农军武装,壮大农军队伍,接应南昌起义军。”今年72岁的退休教师徐可楼说,后来被敌人发觉后派兵前来围剿,兵工厂转移至双华镇冰塘村棣华楼、八乡山镇等地继续生产。

1930年初,马文、马木松、周亚木等擅长铁业的42名五华工人前往瑞金。在沙洲坝的大榕树下,朱德总司令接见了这42名工人,当晚还宴请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组织他们看戏。

红色之城

强根铸魂显担当笃实力行谋发展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今日五华干群,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姿态,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切实推动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龙村镇湖中村从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坚强基层战斗堡垒的标杆,从一穷二白的“后进”变成了产业兴旺的典范。

提起村里的变化,群众无不称赞他们的村党支部书记何俊霞和如今的村“两委”班子以及扶贫工作队。

2018年,通过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何俊霞被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干部一起沿路打扫卫生。”谈起如何抓党建带班子,何俊霞表示“秘诀”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

这位“80后”女干部切实发挥“头雁”作用,在市、县、镇三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多管齐下解决了班子“党建意识薄弱、责任缺失、不团结、战斗力不强”的问题。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在五华乡村,像何俊霞这样的“头雁”还有很多。选好“头雁”是五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五华县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探索开展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工作,抽调432名县直机关干部联系120个村,其中30名为第一书记,协助抓好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打造从机关到基层、从部门到基层上下联动的工作新局面。

作为带领村民发展的“头雁”,五华对干部的选拔、培养、监督尤为重视。华城镇齐乐村的变化,便证明了“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党支部”。

齐乐村因地处五华(旧称长乐)和兴宁(旧称齐昌)两县(市)交界处而得名,全村有11个姓氏,这为镇村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带来不小的挑战。

原国道G205线升级改造后,原道路被保留作为村内主干道供村民通行。随着人口增多、村民建房失管等,原来8米的路面只剩3米多宽,连正常通行都十分困难。面对前任村“两委”班子都没能解决的村路口整治改造问题,陈胜辉化压力为动力。

陈胜辉于去年7月任齐乐村党支部书记。任职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加上镇主要领导和挂村领导,轮番上门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陈胜辉通过翻阅档案资料、实地挖掘原始地貌等措施,最终把8米路面展现在大家面前。

不仅如此,五华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奋战53天,推进齐乐村外立面风貌管控并实施“四小园”乡村振兴项目。“齐乐村的变化离不开村‘两委’班子成员。”75岁的老党员邓卓鑫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在五华,无论是大小事,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冲锋在前。

“项目刚启动时,不少村民持反对意见。”时任安流镇龙中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国钦回忆说,该项目是梅州五华循环经济产业园。

“当时领导问我3个月能不能把项目用地征收下来,我说45天就够了。”陈国钦拍着胸脯立下了军令状。当时在场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说他夸下了海口,若完不成任务就难下台阶了。

“这是五华加快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点项目,也是重点民生工程。”陈国钦带头作表率,腾出了必须征收的300亩土地,并把征地款全部返还给村民群众,同时发动老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动员,最终在45天内如期交出了454亩项目建设用地,确保了项目无障碍施工。

宜居之城

城乡共融亦共荣绘就和美新画卷

琴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远处群山如黛,连绵不绝,又暗藏生机。

张伯站在水寨大桥上,望着悠悠琴江水,周边是依水而建的绿道,这里已经成为市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我今年70岁了,在县城住了半辈子,我是看着五华一点一滴改变的,真的感到很欣慰。”张伯说,五华县城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长乐公园、琴江公园、滨江公园……群众“家门口”的公园在五华县城比比皆是,让这座城市充满生机。近年来,五华县充分利用县城沿河滩涂竹林废地,高效率布点建设了10个公园项目,累计新增休闲活动场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

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用一种最直白的方式,展示着欣欣向荣的五华。

如今五华已经蝶变成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城乡相融共生、高楼拔地而起,更有地标性建筑惠堂体育场矗立其间。“现在提到五华,就是足球之乡、工匠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市民提起家乡,自豪感溢于言表。

对于山区城市而言,建设宜居城市范围不再局限于城区,乡村发展也是重点。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五华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五华结合当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了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以华城镇为例,黄埔村深挖武状元李威光文化资源,走出一条用“文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新路;湖田村以花卉为媒,着力打造花卉产业基地,摸索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新路;沿河沿江地带,则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融入万里碧道建设,打造了一条“资源+”的集约化新路;齐乐村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开创了一条“环境+”的宜居化新路。

既要美丽农村,也要美丽经济。五华做稳第一产业,深化“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活起来”、现代农业“火起来”,全力擘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五华乡村的真实写照,守着“巴掌田”,如何发展产业?

传统的产业发展思维通常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五华在发展过程中打破这一陈规,敢想敢干,学会“无中生有”,在乡村振兴中敢于喝头啖汤。

近年来,五华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成了8个专业镇42个专业村。值得一提的是,五华跳出了单一的农业产业模式,从前期的耕山种田,在山上种植茶、柚、柿、药,在田里种薯、米、果、蔬,到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种类越来越丰富。

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五华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为平台,目前已有43家生产基地和2家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平台,农产品展贸区展示梅州各县(市、区)210多家农业企业520多种农产品,每天经过这里被送往“双区”大市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达10余吨。

当前,五华正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动迈进“双区”市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城在变,乡也在变,五华求变的脚步从未停过。

幸福之城

精准发力补短板聚焦民生暖民心

出行难、看病难、就业难……一系列民生问题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也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振兴苏区,必须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在五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崭新的校舍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教室传来琅琅的读书声,一旁的二期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据介绍,该校于去年秋季建成开学,填补了五华优质教育资源的空白,首期可增加4800多个优质学位,能有效缓解学位紧缺问题。

“我们二期项目预计今年投入使用,到时总学位可以增加至8000个。”五华中英文实验学校校长侯建伟说。

不断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是五华下大力气让学生享受更好教育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高级中学、小都中学、远恒佳教育城等多所学校的加紧建设,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数据显示,过去4年,五华共新增学位14470个。去年起,五华县还探索集团化办学,目前已试行成立三种类型8个教育集团,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病有所医同样是重大民生。在五华县安流镇中心卫生院舒适的住院病房内,附近村民胡玉园正细心照料因脑梗需经常住院的母亲。胡玉园说,该院升级改造后,她和母亲不必再奔波往返于镇外的大医院,诊疗非常方便。

数据印证了一切。“去年,来院就诊患者比以前多了很多,业务量比医院升级前增加约35%。”安流镇中心卫生院办公室主任陈锋城说,该院是粤东西北地区47家升级建设的中心卫生院之一,于2019年底建成,建起了多幢功能大楼,并配有一大批先进诊疗设备,设置床位450张,让周边群众可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过去5年,五华累计投入近30亿元,稳步提升全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诊疗服务能力。县医院升级改造、市人民医院华城医院、安流医院、世客口腔医院、谷城医院及各村级卫生站升级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完成或推进,进一步提升了全县的医疗卫生水平。

去年9月,五华还启动实施以双华镇卫生院为中心、18间村级卫生站为延伸点的全市城乡医保普通门诊“镇村一体化”试点工作,让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

民生关切,一枝一叶总关情。五华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平安等民生问题,持之以恒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大文章。

去年夏天,是五华县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杨东霖转正的日子,当时他心里说不来的高兴。“我是脱贫户子女,政府不仅免学费,一年还给了3000元补助,当时实习工资也和正式员工一样,还包吃包住。”聊起这些事,杨东霖难掩高兴之情,多次用“太突然”来形容。

“幸福来得太突然”,这背后是五华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大力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带来的成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五华深刻意识到,实施“三大工程”的目的就是稳就业促发展,深入开展以母婴、居家、养老、医护服务为重点的家政培训,为群众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记者手记

用好红色“活教材”

学习教育“别样红”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五华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责任感、鲜活性、实效性,在全县掀起热潮。

据统计,五华革命遗址总数达173处,其中重要革命遗址78处。如今,一处处传承着红色基因的旧址、一件件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文物、一个个彰显着红色初心的故事,铭记着五华的光辉历史,更成为后辈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资料。

近年来,五华结合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高度重视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开发利用,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采取“争取上级扶持一点、统筹县级财政出一点、动员社会各界支持一点”的办法,累计投入近5.02亿元用于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开发。目前,修缮(建)竣工开放的项目已有15处。

今年3月25日,中共五华县委党校正式迁建启用,成为五华培训全县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新党校选址古大存的故乡梅林镇,周边有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南沣山、古大存故居、中共五华县委旧址、梅州五华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十一军纪念大桥、优行乡农民协会旧址等一大批红色革命遗址及场馆,丰富了党校开展党性教育的内容。

与此同时,五华还组织编辑出版了一批全县党史系列资料、书籍、微视频等,进一步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确保学出成效,进而转化成为群众办实事的不竭动力和智慧。

一线见闻

工匠之乡:

手上藏功夫脚下有乾坤

工匠精神的培育,生于制度、孕于文化。五华坚持把“硬打硬、实打实”的地域文化精神,融入县域发展大局,把先进装备制造业、建筑行业、红木产业、石雕工艺、口腔健康、足球产业等绿色产业打造为主导产业,助力建设“工匠之乡宜居五华”。

——硬汉雕顽石成就精品。鼎盛时期,五华石雕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逾10万人。上世纪50年代,五华共有300多名石工先后参加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北京天安门广场建设。广州越秀山五羊雕像、江西“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珠海渔女雕像等耳熟能详的石雕建设中都曾留下五华印记。

时至今日,五华深耕石雕文化沃土,厚植文化自信,从石雕之乡到建筑之乡,五华向国字号出发,将建筑品牌越擦越亮。当前,五华县建筑企业树立“立足梅州、辐射全省、走向全国”的发展理念,大力拓展珠三角和全国大中城市的业务,全力培育打造千亿级建筑产业集群。

——枯木逢春变红木产业。过去,双华镇冰塘村超600人聚集在中山从事红木行业,是当地有名的“红木工匠之乡”。

方寸之间见发展,小木头带动了大产业。五华提出深入挖掘传承红木工匠文化,真金白银扶持红木产业,以抱团取暖的方式,着力打造“前店后厂”式的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逐步转型数控智能化生产,打造无尘车间、搭建电商平台、构建物流体系,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打开五华红木家居产业新局面。

——牙齿背后的口腔产业。周江镇冰坎村走出了“中国内地义齿教父”钟荣照、“中国义齿泰斗”钟天乐等一批杰出人才,奠定了五华“牙匠之乡”的基础。

如今,五华牙匠遍布全国。据不完全统计,3万余名五华籍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口腔行业,五华籍人开在全国各地的口腔诊所高达2万多家、义齿加工厂达20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100多家。

近年来,五华传承和弘扬牙匠技艺和牙匠精神,通过引进企业、搭建平台、培养人才等有效举措,打造口腔健康产业,探索新兴产业集群的实践路径。

——炉火中的锻造与新生。五华曾有“圩圩都有铁业店,处处可闻打铁声”的盛景,铁匠之乡誉满海内外。

秉承五华铁匠精神的现代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肩挑行担走四方,到家家户户办作坊,再到五金加工厂、高端制造业,五华铁匠精神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弘扬,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砧一锤、一斧一凿、一式一招,手上藏功夫,脚下有乾坤,成就了五华“工匠之乡”的美誉。

——山区县城的足球奇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终贯穿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之乡,短短4个字道出了五华深厚悠久的足球文化,上百年来足球运动在五华这片崇文重教、将帅辈出的土地上蓬勃发展。

五华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中甲球队和女超球队的县域……奇迹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磨砺与生生不息的梦想。可以说,五华是一座流着足球血液的城市,展望未来,球王故里重振雄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