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然考大学,想上大学,就很看重大学,你懂大学吗?你了解大学的文化内涵吗?这种文化内涵是由知识分子建立的。什么是知识分子?唉,扯远了,只提醒一下,知识分子是有定量标准的,标准放在大学扩招、大学升级、大学贬值的今天,说出来伤人。
每年各省的顶尖高中,都会有高考失手的学霸。在顶尖高中的三年里,曾经排名进入过年级前二十、前十的同学,这样的名字每次考试都焕然一新哦,最终没能攀上华东五校的平台而跌落下来的不计其数甚至是大多数。就算到了高三,仍然是顶尖学生,也不乏高考考差了的。跌到哪里了呢?这很重要。
中国大学,虽称不上顶尖,但绝对是名牌,有一条主干线。中坚九校或者十校?准确地说,是十三所高校。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原本期望值在清华北大和华东五校的学生,因为高考的失败,跌落到了这一条主干线之上,心理上是平衡的,结果完全可以接受。在这之下,各种心理阴影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乃至出现心理疾病。
过去有一种说法,可以尝试理解这种情感。说,朋友聚会,别人坐奔驰开宝马,而你要是开一辆夏利过来,是不是很没面子?可是你要是开沃尔沃过来,彰显个性也不失身份,心理上还是过得去的。拿工科为主的学校来说,在清华、上交大和浙大面前,南工毕业的工程师是没有压力的,获得和调动工作中也没有来自外部的区别。
注意,不包括西北工业大学。也许是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作出杰出贡献者众多,媒体推崇备至,在高三的全校家长会上,校领导也力推这所学校的人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南京大学航空系的出身足够高贵,可具体原因我也说不清,也许是录取分低吧,反正这种情结不包括它。
这十三所高校集中在一起,取决于分数线相近,又不完全按照分数线罗列。比方说,两财一贸,特别是上海财经大学,收分很高吧,居然超过了西安交大,但是永远不会在这条主干线上。只要孩子在读高中,高考报名和升学指导机构就会找到你,请你去听他们的讲座。这些讲座的奇葩现象是讲师举例几乎都举财经类高校,好像全国人民都报考金融专业,其实他们的眼里只有钱。
为什么不是以985高校为界限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大批211高校把它甩在了身后,通常全省理科只能收到一万五千名以下的考生;为什么不是以双一流A类高校为界限呢?兰州大学,早已今不如昔,物是人非,人才严重流失。是不是只要副部级大学?当然不是,巨无霸的山川吉,都是副部级大学,甚至不同的大学排名,常常插入中坚高校之间,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考生为你们建的分数线就在全省四千到八千左右,可能更低。而那条主干线是在全省理科三千以内的,当然它们全部是副部级大学,你可以把它们当作中国名牌大学的主旋律。
以前的985、211,现在的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些国家层面的划分,考虑的因素较为复杂。就像C9,国家希望这样分层,实际都知道只有C7。至于E9,那是卓越工程师联盟,清一色的工科大学。
这13所主旋律高校,大都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有必要给出一些注释,有的是1952年以后经院系调整新建的,比如华中科大;有的只是名校的一个系,比如厦门大学航空系;有的最初也是民办,比如南开;有的名称还是那个名称,但是内容完全变了,比如同济;有的只能呵呵了,比如北理工……也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这个独特的分水岭,也是心理失衡与否的分水岭。
回到文章开头部分,知识分子的标准,就是大学毕业生呀!当然是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民国时如此,如今要多加一条定语,国家计划内全日制理工医农类大学本科毕业。为什么?为什么世界范围的文科都算而中国不算?道理都懂的。
可是大学分数线很低呀!全国一卷,别说二本,就是一本,每年不过500分左右。安徽省理科近七万名都能上。八十年代普通高校本科录取线就是知识分子的分界线。但是,如果你等同于今天的一本线,你大概是打了兴奋剂或吸了毒,产生幻觉了。经过一系列亲历的数据统计,折合到今天,八十年代的大学本科录取线就相当于今天全省理科三千多名,在这区间,只有这一道中坚主干线。这些年,主旋律高校的门槛往往是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划下的。安徽省,16年是633,17年是612,18年是643……你说这条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官方都不承认的分界线,重不重要?这些主旋律的高校,重不重要?
2021年06月30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