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作为秦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历史上中国最强大的朝代之一。秦末天下大乱,刘邦起义,楚汉之争胜利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在汉朝的统治下,科技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经济、文化艺术都快速发展、军事能力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朝是由汉高祖刘邦一群人共同打拼的天下,汉初,战争刚刚结束,一国之根基尚未稳固,朝廷上下均处于动荡中,君臣关系尚未形成良好的天平和发展趋势,汉服的样式较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服色以外黑内赤为主,但其中包含的却不仅仅是“服饰异着”,更隐含着当时的文化以及君主与臣子的斗争。

一、 汉初局势

汉朝接过秦朝的衣钵,再次统一全国,建立大一统王朝。汉朝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要素形成的关键年代,完成了由周代宗法制向普遍的“大一统”制度转变,奠定了中国后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想象。

汉朝的政治文化上,汉初,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将儒学作为推动制度建设的标志之一。强调政治权力与儒家结合背后的政治——社会二元关系。政治权力与儒学权力表现出一种整体性关系,但儒学在汉初的政治和社会领域都处于边缘地位,儒家受到了法令制度的压制。

汉朝初期,刘邦集团军事权力网络向日常统治结构转化。路径依赖问题上,汉朝建立后就自然需要考虑在东西地域行使二元政治实践的必要性。第二是刘邦军事集团的双轨结构,集团中部分是在反秦战争时便追随刘邦的,楚汉战争之前已经转化为汉地“臣属”。

另一部分是在楚汉战争之时投诚刘邦或与刘邦结盟的人员,这一部分人有些已经成为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的割据势力,还有些由于卓越的能力,与刘邦共同分享汉军指挥权,这一部分人与刘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时对等的或说拥有合作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朝建立后,前者群体便构成了中央政治权力的核心层和各地方首席官吏,后者则成为对边关地区进行管理的诸侯王,但无论如何,汉朝随着军事权力网络的转化和改变,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趋势。

混合政体的制度化及其不稳定趋势。在楚汉战争胜利下建立的汉朝,混合体制是不可避免的,而混合体制带来的核心问题是硬实力对抗的零和逻辑,因此政局无法稳定,尤其是在分封政治层面,刘邦不得不承认封王功臣的地位,否则若封王功臣联合对抗,汉朝的统治便会变得岌岌可危。

二、 汉初的服色文化

中国古代,王者受命必改正朔易服色。《丧服大传》中讲到“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也“夏尚黑、股尚白、秦尚黑”,而汉初服色则经历了由“尚赤”到“尚黑”到“外黑内赤”再到“尚赤”的转变。

秦始皇采用“水德”意识,被认为是五行学说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秦始皇用水德改制后,“色上黑”,“色上黑”这一点在秦国上下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秦朝的”上黑”源于先秦旧俗,宫殿遗址壁画皆以“黑”作为主色,而出土的先秦时期艺术品,在所有人工着色的艺术品中,黑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祖刘邦曾施行过“色尚赤”,高祖五年到九年,一直遵循着秦朝“永德”改服色“尚黑”。

刘邦本为魏人,在楚地的影响力并不强,当他起兵于楚地时,必须要顾及楚地的信仰和风俗,刘邦起兵之时曾祭祀丰地的神灶,足以见得刘邦对于当地信仰、民俗等的重视程度。

而楚人尚赤的风俗对刘邦来说是重要的政治文化资源,他不可能忽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利用楚人尚赤的习俗来极力寻求汉王的庇佑以期获得政治身份来为他以后的政治道路奠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集团在面对不同的政治形势时会根据形式对尚“色”进行调整。刘邦在继承秦制后并未完全放弃楚地的习俗,因此汉初时期包含着秦楚的元素,也体现在了汉初的服色文化当中。刘邦立为汉王后,色尚赤,继承了秦的正统,正朔与德运、服色相关,延续的时起兵反秦时采取的楚俗尚赤的做法。

汉初承袭秦之“正统”但未沿袭秦之服色,却采用楚俗,使汉初服色变得复杂,“尚黑”与“尚赤”之间出现矛盾点。“黑”“赤”分别代表了秦集团和楚集团,而后服色的转变过程应也是二者之间博弈、妥协的结果。

三、 汉初君臣关系

刘邦成为汉王以来,就形成了争天下的局面,而人才的选用也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但那时君臣矛盾就已集中呈现,尤其是以韩信、彭越等人的独当一面更是如此。

刘邦称帝后为了加强皇权,便展开了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活动。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但吕后长期主导朝政,掌权时间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吕后集团势力大为扩张,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各方势力的矛盾。

汉初时期的君臣矛盾主要是表现在以皇帝为代表的的宗室联合吕氏打压钳制异姓军工集团,主要包括异姓诸侯王和异姓列侯,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宿将元勋。直至刘邦去世,异姓诸王的威胁被彻底清除,开始展开对异姓列侯的打击行动,吕后在此过程中,遭到了异姓军功集团的反扑。

刘邦在自身实力远不及项羽的情况下还能成功,主要得益于反项统一战线的成功。而在刘邦与诸臣达成的协议中也可看出一、功臣集团的利益可以惠及子孙,二、汉朝只能姓刘,功臣集团具有排他,是一种利益互换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同时也为刘邦埋下了隐患,因此刘邦对与军功集团的关系感到不安,因此刘邦开始做防备。

一、刘邦长期遏制和打压能力实力最强的韩信,并“夺其军”,将韩信封为齐王后又将其调离齐国。二、刘邦亲提大军,艰苦征伐,借此巩固皇权。三、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属意萧何第一,这也是刘邦以文制武的手段之一。四、调离列侯中威望和军功最高的曹参。五、听说樊哙有不轨行为时,生杀心。六、白马之盟与诸侯达成协定。

刘邦一来必须仰仗诸将,二来凭借其威势,诸将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四、 汉初服色“外黑内赤”的原因

(1)皇位正统

汉高祖刘邦在即位称帝之前,为了照顾到楚地习俗,也是为了利用好楚地资源,也因为当时的刘邦所依附的还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遵楚俗是自然的,因此一直在服色上是“尚赤”的,称帝之后,随着身份由“汉王”转向“汉帝”。

所尚之色也相对之发生了改变,由“尚赤”转向“尚黑”,高祖“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袭秦正朔服色”,色“上黑”,吴方浪指出,除了汉承秦永德,是在汉承秦制和用秦人之背景下这一点以外,还有两点。

一是高祖意在向世人昭示其皇位的正统性。王朝的正统或者说皇位的合法性,对人心向背,维系天下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便于施行,秦自统一全国至秦灭亡,对华夏进行了长达十六年的有效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律严酷、各项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已经内化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高祖也深知这一点,王莽篡位失败的一大原因就是政令易改,百姓不从,因此当张苍提出“尚黑如故”时并不反对。

(2)权力关联

张苍提出的“尚黑如故“被采纳,而在此之前得贾谊曾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却遭贬黜,张苍时汉代的名相,贾谊提出易服色得很大原因是有”术学“不想被取而代之,而张苍提出”外黑内赤“这一观点,陈鹏认为这是秦、楚文化调和的产物

无论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体制还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郡县体制,目的和本质都是加强和维护皇权,确保皇权对社会的控制,强化帝王的绝对权力,但在朝政出现问题时,国家权力就会遭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产生君臣权力之争。

而汉朝中前期政治最大特点就是出现嗣子空缺、权臣执政导致皇权旁落的特殊政治现象。吕后执政之后皇权落入外戚手中皇太后去世后,朝廷权力虽然有刘氏,但刘氏皇权早已衰败,丞相、御史大夫张苍等旧有权臣成为代行皇权的实际权力运作和掌控者。

汉文帝即位后,在京畿的权力核心十分薄弱,以文帝为代表的新兴皇权集团对持有大权的秦、楚两大集团十分不信任,贾谊深明此,因此首倡“改正朔,易服色”借以巩固文帝皇权,表面上是兴礼乐之举,实质上在意借此机会打击旧有势力,但此时遭到了秦、楚集团的打击,皇位根基不稳。

因此延后,但汉初的群臣全都还未停止,文帝前元十四年,改服色”外黑内赤“,实质上就是张苍促使形成的。服色”尚黑“在当时占统治地位,而”外黑内赤则是为了调和、缓冲秦、楚两大集团的矛盾,共同对抗皇权。

(3)权力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黑内赤”并非文帝的最终目的,文帝最终目的是将服色“尚黄”,彻底将旧有两大集团排挤出权力中心,此时的秦、楚两个集团力量受挫,地位急剧下滑,但是,随着文帝新兴皇权阶级的崛起,两大集团急速衰败。但随着宠臣新垣平作乱,文帝又“废不复问”的境地。

五、 文化的作用

一个国家、民族的习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涵养人精神的细流,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因此文化由人所创造,也被人所加以利用,汉初的服色文化中就包含了汉初时期的君臣关系,而不单纯只是一个“服色“。

当今社会,为什么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如此,一种优秀的、好的文化能够让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