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谷禅师能为众人所知,离不开《了凡四训》这本劝善书的广为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先生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了凡四训》,取《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宗旨,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

强调从治心入手改过迁善。其积极改变命运的成功实践,为后人树立了标杆。所提倡记录的功过格,在社会上影响深远。

晚清名臣曾国藩,年轻时受袁了凡影响极深,读完《了凡四训》后,他马上改号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并将其列为子侄人生修养的必读之书。

清末时,这部书曾经和《曾国藩家书》齐名,有人把《了凡四训》和《曾国藩家书》并称为“一训”、“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了凡早年遇到一算命先生,先生依据邵子皇极数算出他一生轨迹,日后又逐一应验,了凡认为自己毕生不过如此,直到在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

禅师为破除固有成见,开示袁了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指出佛典中明文记载: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而且妄语是佛门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为帮助袁了凡痛改前非,云谷禅师又教授了准提咒的持诵方法,并要求袁了凡将每日所行的善恶之事记录在功过格上,晨昏自省,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袁了凡这段往事,真实性毋庸置疑,因为除了他自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在《云谷先大师传》中亦有简略记载:“了凡袁公未第时,参师于山中,相对默坐三日夜,师示之以唯心立命之旨。公奉教事,详《省身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憨山大师于文中所言的“师”,就是自己一生的恩师——明代中兴禅道的云谷禅师。据《云谷先大师传》记载:

云谷禅师幼年就有出世的志向。他在大云寺出家之后,修习瑜伽,常常自己思惟:出家以生死大事为重,怎么能庸庸碌碌地求取衣食。

十九岁时,他登坛受具足戒,专精修习天台的小止观。当他得知法舟禅师在天宁寺闭关后,就前去参拜,汇报自己的心得。

禅师说:止观的心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你所修流于下乘,岂是祖师的西来意!学道应以悟心为主。然后传授他念佛审实话头,直下令他重起疑情。

他依教奉行,昼夜参究,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完饭也不知道,碗落于地上,如从梦中苏醒,猛然有悟。这次向法舟禅师呈示,得蒙印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读《宗镜录》,恍然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禅师语录,如看家中旧物件一般,了然明白。于是在丛林中韬光养晦,在杂役中磨砺身心。

还有一次看明教大师的《镡津集》,见大师初礼观音大士,日夜念诵圣号十万声,心里发愿效仿,顶戴大士圣像,通宵不眠地礼拜经行,终其一生,从未懈怠。

当时,江南不见佛法禅道,禅师刚到金陵,居住在天界毗卢阁修行,见到的人都感觉惊奇。魏国先王听说后,把禅师请到西园丛桂庵供养,禅师住在那里入定了三日三夜。

西林永宁大师,迎请禅师至报恩寺的三藏殿上居住。禅师在小间端坐,没有任何应酬,足不出户达三年之久,没人知道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师出游到摄山栖霞寺,因为喜爱那里山林的幽深,就在千佛岭下搭茅棚居住,没有出过山。

有一次,来了一个盗贼,把他屋里的东西全部偷走,盗贼从晚走到天亮也没有走出栖霞山。后来被人抓住,送到禅师这里。禅师给他吃喝,所有的东西都让他拿走。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被感化的。

以后因为栖霞山兴建道场,人流往来很多,禅师又移入山里最深处的天开岩,在那里一如当初,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当时的宰官居士听说禅师的风范,往往来参学请益。一见面,禅师就问:“平常功夫做得如何?”

不论贵贱僧俗,只要进屋,禅师就扔一个蒲团,让他端坐,反观自己的本来面目,甚至从早到晚不说一句话。到了临别时,一定特意叮嘱一句:“不要空过!”

等到再见面时,必定询问离别后用心的功夫难易如何,荒废时光的人往往心头茫然,无以应答。这也是慈悲愈切,也愈严格。

虽然禅师没有门庭设施,但见者都望崖不寒而栗。而禅师一概以平等心摄受,接引人向来低声软语,一味平怀。士大夫皈依的人越来越多,禅师也因此不能再入山了。

每年,禅师到城里去一次。到时,在家二众都来皈依。禅师一概视如幻化人,没有起过一念分别,所以亲近他的人如同依偎在慈母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师老来悲心更切,对最小的沙弥也同样慈眼相视,以礼相待。凡是动静威仪,都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所以,见到禅师的人都将其视为自己的亲人。

禅师平常安静稳重,很少说话,出语如空谷音。他以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单。一生礼拜念诵,从未间断过一天。他在家乡住了三年,教化了成千上万的人。

一天夜里,四乡人都见禅师的庵中出现大火,天亮时去看,禅师已经安祥圆寂了。

云谷禅师一生结缘甚广,《净土圣贤录》中记载,禅师曾与顾源(明世宗嘉靖年间的秀才)共组西方社。一日,憨山德清大师到栖霞寺,看到顾源居士正在作西方观,感得舍利塔顶显现五色光明,憨山大师极为惊讶。

憨山大师曾回忆:“师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究竟何为“唯心净土”,民国时印祖在《文钞·复温光熹居士书五》中讲解:

“净土诸古德所说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乃谓西方净土,不出唯心。阿弥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圆彰。”(不可错解净土弥陀皆非实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谷先大师传》中,憨山大师自称十九岁时,对日复一日的出家生活感到厌倦,背离初心,恰恰是云谷禅师勉励他向历代高僧学习,才真正坚定了他弘扬法道的志向。

所以憨山大师在晚年如是说:“予自离师,遍历诸方,所参知识,未见操履平实、真慈安详之若师者。每一兴想,师之音声色相,昭然心目。以感法乳之深,故至老而不能忘也。”

及至民国,印光法师也在《文钞·募修云谷禅师塔院序》中追忆斯人:

“师乘宿愿力,于弘治十三年,示生嘉善胥山怀氏。幼入法门,彻悟自性。平生所修,虽注重于禅。而于性相诸宗,儒道心要,无不融会贯通。故能于禅教衰颓,儒道晦昧之际,俾宗风丕振,心法昭明。”

(云谷禅师虽注重禅道,但对于性、相二宗,儒、道二门的内容,都可融会贯通,所以才能在禅教衰颓,儒道晦昧的时候振兴佛门正法。)

“其于世道人心,裨益良非浅鲜。其得其传而融通儒释,使灵山泗水心法俱彰者,僧则憨山大师,俗则了凡袁公,为最显著之人也。”

(云谷禅师传授的内容,对世道人心极为有益,得到他的传承,并将儒佛心法融会贯通,传之于世者,出家弟子为憨山大师,俗家弟子则是袁了凡。)

虽然云谷禅师语录没能传世,但能让袁了凡、憨山大师,僧俗两位传人如此敬仰,作为中兴禅道之祖,云谷禅师的修为与道风,便可见一斑。

撰稿/责编:顿恰丨美编:梁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