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边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杭州城北唯一的一家三甲医院,承载了众多前来就医的人。

医院里人来人往,却鲜有人伫足于三幢“红楼”之前——殊不知,这三幢“红楼,正是杭州近代史的开端

远眺医院。视野范围内,除眼前的厂房外,大部分为当年日本租界

1、东洋的租界,西洋的海关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正式结束。

作为战败方,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并承担白银2亿两的巨额赔偿;此外,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也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

日本下关市春帆楼,1895年中日双方在此签订《马关条约》

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日双方经过了一系列的谈判,最终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签订《杭州塞德耳门原议日本租界章程》,规定:

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北,运河东岸一带,自长公桥起至拱宸桥止,作为福连塞德耳门(Foreign Settlement)。于此地区内,议分作日本商民居住之塞德耳门……

杭州正式开埠,成为中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当时,清政府为了安抚民众情绪,没有承认日本商民居住地为“租界”,而是以“塞德耳门”之名玩了一个文字游戏——Settlement,无非是洋人居住地,其主权、治权,尚在清政府手中。

今日的杭州桥西直街历史街区,当时与日本租界隔运河相对

然而,如狼似虎的日本人岂会不知其中奥秘?半年后,在日本人的一再施压下,双方修订了协议,规定:

日本商民居住之塞德耳门,现既奉两国政府立有新约,作为专界专管……盖专界者,系以此处专为日本商民之界;专管者,系日本领事官专管界内商民之事……

好一个“专界专管”,从今往后,这片土地就再也不是中国人的了,而日本人却可以在这里横行无阻,即使犯了事,也必须由日本领事“专管”,清政府却无权过问!

日本租界的南界——拱宸桥

主权和治权没了,总还能通过调节关税,控制大宗货物的交易吧!

不行。

杭州关税务司署的一把手,是英国人;对外贸易的事,都得过英国人的眼、经英国人的手……

洋关旧照

一边是拱宸桥一带完全沦为日本“专界专管”的租界,一边是对外贸易的关税,还得看英国人脸色:你说,气人不气人!既然如此,中国人总得做点自己能主宰的事——比如,建筑

2、西学为体,中学为顶

杭州被确定为通商口岸之后不久,时任清政府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派税务司李士理(英国人)前往拱宸桥畔择地建筑海关。李士理最终选定今址,作为杭州海关的建筑用地。

选好地方,就该造房子了。既然是英国人管事儿,那造房子的钱,该英国人出吧?不!清政府坚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切建造的人工与费用,全部由中国方面负责!

一般民众,但听闻此事,无不愤然……

洋关旧址,海关税务司楼

英国人主导的海关建筑,当然是按照他们熟悉的风格建造:外有回廊、多券顶元素,以清水砖砌筑成外廊式建筑……

如此建造,人们一见之下,便知此地已浸染西风,为一“现代化”的地域了。不过,别忘了,这房子是中国人出钱出工建造的。

洋关旧址,办公楼。典型的外廊式建筑

整个建筑“西学为体”没问题,咱们就按东南亚殖民地风格来安排建筑的主体——不过,这不还有个屋顶吗?西式的屋顶咱们不会造,中国工匠熟悉的,自然是中式屋顶

于是,在工匠们的妙手之下,几幢殖民地风格的外廊式建筑,愣是全给盖上了传统的歇山式屋顶:真是“西学为体,中学为顶”……

洋关旧址,“帮办”人员住宅。外廊式+歇山顶

今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原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9、10、11号楼,分别是当年杭州海关税务司、办事处与“帮办”人员住宅。其中,9号楼为原税务司楼,重檐;其余两楼皆为单檐——三幢建筑,全都是“西学为体、中学为顶”的建筑风格。

由于这海关是英国人管事儿,建筑主体也为西式风格,所以被当地居民称为“洋关”

文保碑(碑后为道长)。中间还有一块小界碑,上书“海关”二字

洋关旧址,可谓土洋结合,极具时代特色,是杭州近现代史的实物见证。2013年,洋关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红楼:近现代史“活化石”

在近代史上,杭州始终是一座边缘化的城市。与19世纪中期开埠的上海相比,1896年开埠的杭州,整整晚了半个世纪!

近代杭州,始终在传统的窠臼中缓慢前进。那些漂洋过海来到杭州的“洋货”,几乎都会经过上海的中转,并且在到达杭州之后,于不经意间蒙上一层传统的色彩——就像洋关旧址那样,即使“西学为体”,也需要一个中式的屋顶,来抚平其与周边各式传统建筑之间的违和感

浙江省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线路图。拱宸桥一带因为日本租界的缘故,20世纪初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故省内第一条铁路便以拱宸桥畔为终点

1937年,日本军队长驱直入,于年底占领杭州。不久,拱宸桥畔的洋关,成为日本占领军的宪兵司令部

1945年,日本投降。洋关又成为中国守军受降之地……

1949年,杭州解放。不久,拱宸桥边的洋关旧址,被辟为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随着医院的扩建,三幢“红楼”逐渐退居二线,到今天,已经成为与门诊无涉的图书馆与办公楼

1953年杭州公交线路图。从民国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1路车的起点、终点分别为城站、拱宸桥,据此也可见到拱宸桥一带的重要性

1896年,杭州开埠,距今已过去了100多年的时间。

当时的建筑,几乎已经荡然无存。而三幢“红楼”,算是硕果仅存的当年遗物,其以土洋结合的建筑风格,诉说着西风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居民复杂而无奈的心态:

既不得不接受洋人的新鲜事物,又想为传统保留一些空间;既不得不承认洋人的权势,又想在暗地里刷够存在感……

就像洋关旧址,西式的房子,偏要加个中式的屋顶。

主要参考资料:

金普森、何扬鸣《杭州拱宸桥日租界对杭州的影响》

金普森、何扬鸣《杭州拱宸桥日租界的几个问题》

蔡禹龙、汪林茂《运河边的租界——拱宸桥》

王琳、饶晓晓《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发展历史及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