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是个幽默的人,尤其对待洋人的傲慢,他不遗余力揶揄、嘲讽对方。一次,辜鸿铭参加酒会,一个穿着华丽的美国女人坐在辜鸿铭身旁。美国女人看着面前这个怪模怪样的中国老头,心中充满不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菜的时候,她怕辜鸿铭听不懂英文,就学着唐人街的英语,问道:“like soupe(喜欢这汤吗)?”辜鸿铭微笑点点头。

美国女人以为他连最基本的英语都不懂,就不再看他了。过了一会儿,众人邀请辜鸿铭致辞,辜鸿铭站起来操着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发表了一通演讲,回来后坐下,望着瞪大了双眼、张大了嘴巴的美国女人,学着她刚才的腔调说:“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北大有很多著名中国教授,也有很多洋教授。一次,新聘来的英国教授在教员休息室休息,看到了辜鸿铭头戴瓜皮帽,拖着小辫子的模样,忍不住笑了起来。

辜鸿铭慢慢走到他面前,用纯正的英语问他的名字、教哪一科。这个教授一听,赶忙回答是教文学的。于是,辜鸿铭改用拉丁语跟他交谈,这让英国教授语无伦次、丑态百出。

最后,辜鸿铭补了一句:“你教西洋文学的,怎么不懂拉丁文啊?”洋教授赶忙离开了休息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辜鸿铭的妙语连珠来源于他对各国语言、文化的精通,而产生的自信。北大请来的外国一流洋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由于他名声在外,英国作家毛姆来华时,也特意邀请辜鸿铭相会。

1921年,毛姆来华游历。当时,他仰慕辜鸿铭大名,便派人送了请柬,邀请辜鸿铭相会。但是过了好多天,辜鸿铭都没有回信,好像请柬压根没收到一样。

后来,毛姆来到辜鸿铭的家,刚一落座,辜鸿铭便不客气地说道:“在你们看来,中国人只需招招手,就得来。”毛姆亲见辜鸿铭与众不同,便跟辜鸿铭说了很多礼貌的话,辜鸿铭却滔滔不绝,大讲西方文明之痛处。在毛姆离开的时候,辜鸿铭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也不管毛姆是否能看懂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曾专门会晤辜鸿铭。他对孔孟学说很不屑,便讥讽道:“先生留学欧美,精通西学,难道就不明白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但是不能行于当今吗?”

辜鸿铭淡然一笑,正色说:“孔子的思想好比数学里面的加减乘除,几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几千年后仍然是三三得九,难道还会变成三三得八?贵国如果没有孔子之教,哪里有今天?”

还不等伊藤博文说话,辜鸿铭继续“抢话”:“不过到今天,形势确实有了变化。我们中国人向洋人借款,三三得九却常常变成了三三得七,到了还钱时,中国人却连本带利还了三三得十一,我倒是有些落伍了呢。”一句话将西方列强霸道无礼,欺负中国的事实巧妙讲了出来,伊藤博文也不敢跟辜鸿铭说话了。

当时,辜鸿铭的许多著作在欧洲多国出版,他的文章屡见报刊,这些文章大抵都是痛骂西方人的。有趣的是,越是这样,辜鸿铭越被西方人看重。

有个《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曾任袁世凯的顾问,与辜鸿铭一生为敌,但是他曾由衷赞叹辜鸿铭:“辜鸿铭的英语词汇罕见的丰富,是语言天才。”辜鸿铭自创的一条英国谚语,曾被收入英国不列颠辞典。

在一次德国的某个庆典中,辜鸿铭即兴用德语作了一次精彩演说,在场的所有德国学者也都为之叹服。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获过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虽然他精通多门外语,但是与中国人交谈时,从不掺杂外语单词。以此表示自己并没有数典忘祖。

如此有学问之人,又幽默,有尊严。或许这就是辜鸿铭虽然痛骂西方人,却仍受到尊重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