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人,需要不断成长。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自我成长,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但其实并非如此。

正如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说的:“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

也就是说,真实,才是我们修行的开始。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具体说说。

1.不愿袒露真实自我的人,或许在追求完美

很多人习惯性撒谎,故意掩盖真实自己的一部分信息,比如,有人被问到收入时,不会说实话,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聪明的做法。但是,还有一些人说谎,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比如,那些在外人看来,已经长得很漂亮的女生,她们还在执着地整容,不愿袒露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或很少)被重要抚育者(主要是父母)积极回应过、肯定过和满足过,所以长大后,他们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进而有种羞耻感,不敢真实地活着。

就像前面说的对整容有执念的人,他们是想把真实的自我彻底“消除”,重新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

可见,真实地活着,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艰难的。

2.不敢直面真实自己的人,或许在担心自己太自私

前面说了,有些人不敢真实地活着,是在追求完美,但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敢直面真实的自己,是害怕别人说自己自私。

比如,我们的教育是崇尚利他,不能总想着自己,而是要为他人着想。

只是,人类的自私,写在基因里,我们无法改变,唯有直面,才有可能超越。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照顾好他人,所以,我们要敢于做自己,敢于面对真实的人性,这才是自我成长。

正如武老师说的:“当你开始做自己时,也给对方做自己拓宽了空间。”

也就是说,我们允许自己自私的同时,也会宽容他人的自私,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碰触”到生命力的流动。

其实,这也在告诉我们,自私、恨意、愤怒、欲望、敌意等负面情绪,不是坏东西,它们是一个人生命动力的重要来源,不要去压抑它们,而是该试着活出它们。

因为那是生命的真相,只能面对。

3.真实地活着,才是修行的开始

当我们意识到真实活着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后,那才是修行的开始。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真实呢?

武老师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欺人,即怎么想就怎么说;二是不自欺,即怎么感觉怎么想。

做到不欺人,相对简单,因为我们依靠意识就可以做到,但做到不自欺,极为不易,因为那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意识。

就像前面说的那些整容成瘾的人,他们只有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隐藏力量(潜意识),才能真实地活着。

心理学上有一对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我们说的“真实地活着”,其实就是要成为拥有真实自我的人。

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和自己的真自我相遇,就谈不上修行或成长,因为ta的内在还是一个虚弱的小孩,不够强大。

4.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

当我们不再对完美充满执念,也不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是能够尊重自己的感觉,敢于做自己,我们就是在成长了,因为我们已经走向了真实。

更为重要的是,真实地活着,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信。

因为那说明我们的真实在关系中被接纳、被允许,被尊重和被理解,而这就是被爱着。

比如,一个人能够在伴侣面前袒露脆弱和不堪,还可以展现攻击性,而伴侣又可以宽容ta,接纳ta,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幸福和快乐的,因为ta的真实状态,被伴侣“看见”了。

正如武老师说的:“看见,就是爱;自信,就是我们的真实生命在关系中被看见。如果没有被看见,有可能自信就只是一种孤傲。

写在最后:

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首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

当然,这个很难,但一定是值得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到真实呢?

其一,尽力做到想说的和所想的一致,所想的又和自己的感受一致;

其二,如果为了自我保护选择不说真话,就要做到,那是自己“故意为之”,且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

其三,尽量构建一些滋养型关系,因为这样的关系能够容纳彼此的真实。

人的自我成长,说到底,就是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而真实地活着,可以帮助我们做到。

当然,这并不是在怂恿一个人随意做决定。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