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话: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伴你延伸、顺畅。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母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和“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来。”的思念是世界上的无价之宝。

母亲对子女的疼爱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广东有一位83岁的老太太,她毒害了自己46岁智力残疾的儿子,在被抓捕的时候却只说:我养不动他了。

出生患病

黄娟(化名)和丈夫黎刚(化名)两人结婚了6年,感情一直很好,彼此的父母也都很满意,唯一有缺憾的就是两人迟迟没有生育出子女,这一点不仅仅双方父母着急,黄娟夫妻二人同样很焦虑。

终于在1971年,黄娟怀孕了,这个好消息为这个家庭注入巨大的活力,所有人都期待着这个孩子的出生。

怀孕期间,所有人对黄娟都精心照顾,只希望黄娟在十月怀胎之后可以为这个家庭诞生出一个新生命。

十月怀胎之后黄娟生下了一个儿子,新生命的诞生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欢乐中,夫妻二人为孩子取名为黎某乙,他们不求自己的孩子大富大贵光耀明媚,只希望这个孩子可以幸福健康快乐一生。

但是现实和想象中总有一些偏差,人越希望得到什么,或许就缺少什么。

黎某乙三岁的时候,父母逐渐发现了他和其他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相比于其他孩子一岁多就会走路,会和父母进行一些简短的对话,黎某乙三岁了还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

对于妻子黄娟的恐慌,黎刚则要稳重很多,他安慰妻子或许是孩子发育较为迟缓,或许再过一两年会好很多。

可是随着黎某乙的年龄越来越大,他和其他同龄人之间的不同就越发明显,黄娟夫妻二人终将是不能再自欺欺人了。

黎某乙5岁的时候才终于学会了走路,虽然磕磕绊绊走路不稳,经常摔倒,但总算是可以离开家长的搀扶了。可是这个时候黎某乙还是一直不会说话,就连简简单单的“爸爸妈妈”也是模模糊糊喊出来。

黄娟和黎刚夫妻二人带着黎某乙四处寻医问药,在医院才知道黎某乙患的是21-三体综合症,又叫唐氏综合症。

不像现代社会这般科技医疗水平发达,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家的医疗水平很低下,并没有完善的产检机制,如果在现在,发现孩子是唐氏综合症的患者,医院并不会建议你生下来。

唐氏综合症是由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流产,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

而这些特征都逐渐显现在了黎某乙的身上,儿子带有这样无法医治的疾病让这个幸福的家庭遭受重创,这个被他们寄予厚望的孩子终其一生也只有5到7岁的智力,一辈子都离不开父母。

抚养长大

黄娟身边的朋友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劝他们趁着年轻可以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毕竟当时的黄娟才40岁,完全有生育的能力。

可是黄娟夫妇讨论思索了很久,还是没有再要一个孩子。黎某乙确诊之后,黄娟和丈夫黎刚对儿子的照顾比之前更加上心,就算儿子患病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但是黄娟仍坚持教会他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黄娟的努力之下,黎某乙在15岁的时候学会了说话,甚至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和奔跑了,儿子黎某乙这点进步让黄娟几乎落泪,她也并不是不知道外面的流言蜚语,只是她不服输。

虽然如此,但是黎某乙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例如刷牙和吃饭,可是这远远不够,他不会算账之类稍微耗脑力的行为,这就意味着他还是无法自己照顾自己。

随着黎某乙的年岁渐长,黄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于是黄娟想为黎某乙找一位妻子,她准备了很多,甚至备下了高昂的一份彩礼,黄娟知道自己儿子的条件,所以要求也很低,她不介意对方的身体是否残疾,她只希望这个人在她老去之后可以和黎某乙相互扶持,陪伴自己儿子一生。

可是就算这样,这件事同样还是无果,黄娟找人在当地介绍了不少女孩子,黄娟就带着25岁黎某乙一起和这些女孩子见面,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和黎某乙在一起,有的甚至看见黎某乙扭头就走。

渐渐地,黄娟开始接受了现实,既然没有人愿意陪伴儿子,那就让她照顾他一辈子。

可是事情突然突然又变得糟糕了,在黎某乙30岁的时候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大脑出现萎缩,智商越来越低,行动能力也受到了影响,甚至只能躺在床上无法行走。

几个月后黎某乙的病情有了好转,可以由于长时间地躺着,黎某乙小腿肌肉萎缩,彻彻底底的瘫痪在床。

毒杀儿子

时间过得很快,黄娟已经83岁了,儿子黎某乙也46岁了,她的丈夫黎刚早已离世,这么些年没有人愿意照顾儿子黎某乙,一直以来都是黄娟一人在照顾。

黎某乙自从30岁之后就一直躺在床上,每一天,黄娟都要帮黎某乙翻身十几次。

可是随着她年岁的渐长,这些事情越发的力不从心,终于经过很长的思考之后,黄娟决定杀了黎某乙。

黄娟知道没有人愿意照顾这么一个残疾人,她如今已经83岁了,她若去世,黎某乙又该怎么办?

于是在这一天,黄娟将大量的安眠药倒入了黎某乙的饭里,喂他吃了下去。

2017年黄娟被逮捕,当警察问她为什么要毒杀自己的儿子的时候,黄娟只说了一句话:我养不动了。

小结:

“我养不动了”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描述出了一个母亲多年照顾智障儿子的心酸和不舍,若不是迫不得已,黄娟或许也不会做出这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