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年初《觉醒年代》带给观众的震撼久久不能散去。在今年主旋律影视剧集体井喷的2021年,好剧的接连不断,更满足了许多人之于优质国产剧的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1921》《革命者》和《大决战》等作品,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革命先辈创功立业的艰辛历程,但如何真实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更是考验剧作的核心功底。

在《百炼成钢》播出之后,许多人戏称其为《觉醒年代》的续集,就故事本身的叙事构架来看,《百炼成钢》恰好同《觉醒年代》之间完成了故事上的承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表述方式来看,《百炼成钢》则着重展现某一群体的细节,从人物动机向对其行为和理念进行影像分析和阐释,完成了观众对时代先辈的认知转换。

时代群像的复杂性表达

时代群像的复杂性表达

同《觉醒年代》一样,《百炼成钢》最终是要展现一个时代风貌的精神,而剧作并没有在单一事件上停留过久。

具体的切口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起点,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终点;百年间的人物群像通过时间的线性得以完整串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42集的故事中,《百炼成钢》的角色是始终鲜活饱满的,包括时代洪流中的孙中山、立场矛盾的陈独秀、为革命英勇就义的杨开慧等等,对于内心的重点刻画成就了人物的立体感。

当然,我们在教科书中读到的人物毕竟需要我们去想象,而《百炼成钢》把一众革命先辈鲜活呈现在荧幕上时,久别的亲切感便由此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影像的真实带动我们的想象,更能激发出我们对角色的共情。或许看到特定年代的伟人时,多少会感叹,原来他们是这样活着的!

其次历史人物的影像化,促成了我们对于其内心细微转变的捕捉。尤其对比革命先辈陈独秀的人物素质时,先进性和矛盾性共同作用于他的性格。

对于中国未来前途的担忧和对民族信仰的考量,促成了陈独秀中年的高尚热情,然而随着至亲在革命中英勇就义事件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抛去领导人身份,他更像是一个父亲。他对于人生、革命和最初信仰的复杂情感,赋予了人物多层次的血肉感,填充了一个被立场化、被单一化和被片面化的灵魂。

其实人物性格的复杂化并不单一展现在陈独秀艺人当中,角色之间的立场交互、认知革新和人物信仰的转化在《百炼成钢》中随处可见,这也撑起人物表达的内在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角色的塑造难度

角色的塑造难度

其实在看《百炼成钢》时,我们多少会有一些疑问,比如特型演员过少、新演员跨界的不适应等等,其实在这背后更是主旋律题材本身要解决的课题。

在过往的主旋律影视剧中,古月、唐国强、刘劲等前辈的教科书级表演,填补了我们对于伟人领袖的想象空间,甚至特型演员的存在更能从真实感上,赋予我们强大的冲击力。

他们举手投足间的身体表达,是内在情绪和外在表演的高度统一,这背后则蕴含着老戏骨们对角色本身的深度理解和人物原型的精准拿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百炼成钢》中群像的角色表达呈现出全新样态。就演员选择来看,已然完成了对原有特型演员的依赖,甚至非明星演员来担任剧作的主角,形成了对原有套路的反叛。

其实,《百炼成钢》中的人物是注重历史感的。在表演细节中,部分演员多少完成了早前特型演员所赋予角色历史感的掌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规矩化表达和人物真实感表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彰显了自我的表达空间。当然这借助于剧情本身对时间事件的重新梳理和编排。

比如1925年蒋中正对北伐革命的决绝和激情,和周恩来之间的竞争合作微妙关系;而宋庆龄为了保护孙中山不惜牺牲自我等等,小细节中的大历史感,使得《百炼成钢》别具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像的呈现更能从侧面烘托剧作本身的成熟功底。在人物由内外到外的塑造中,形态到内心的把控,则演变为烈士、工人、革命家、农民、学生、学者、军人、不同政见者乃至伟人等等。

不同角色的存在,填充了我们对于年代群像的认知,而他们之于信仰的共同追寻,让身份的隔阂进一步被破除,最终汇聚成改变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理想触发故事情节

以理想触发故事情节

在一众演员中,我们始终对汪涵饰演的李大钊记忆犹新。或许在获取演员表之后,我们在凝视李大钊时不自觉忘却了汪涵的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把汪涵的李大钊对比张颂文的表演,就会发现汪涵不仅用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这位革命先烈,而且演活了李大钊,赋予了人物生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汪涵饰演的李大钊身上,更给人一种从容感,他把家国命运和信仰装在了胸中,以具体实践去落实个人梦想;而一系列关乎信仰的行动进一步强化了李大钊的高尚人格。

同孙中山会面的从容不迫、面对恶军阀势力的英勇不屈,甚至他身体力行把自己作为年轻人精神领袖的桥段,更能彰显出他的伟大人格。

汪涵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长期的主持人经验更是顺利运用到了影视剧的表演当中,在《百炼成钢》中可谓出手不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表演中汪涵控制了角色的分量,一方面他表现了李大钊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彰显了李大钊作为革命家的理想抱负,对二者的结合升华了角色在整个剧作中的分量。

当然这得益于汪涵对于李大钊人格的深度理解,巧妙的是,汪涵把角色融入个人的表演方法中,形成了历史原型和表演的精神互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在看《百炼成钢》时的热血沸腾,除了事件带来的震撼之外,音乐的铺展更拉满了情绪的渲染空间。其实除了主线之外,《国际歌》的谱曲填词更成为了故事的重要支线。

起初《国际歌》从俄文翻译而来,对于词句的斟酌中,革命先辈与当下中国历史和青年信仰集合,“团结起来到明天”是先辈们对中国未来的无限期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一遍遍《国际歌》的回放,慷慨激昂的热情也随着歌曲一起被点燃,旋律之余影像的感染力是十分强大的。

尤其对于《国际歌》这样代表共产主义信仰、经过多年千锤百炼的名曲来说,我们仿佛更能跟随旋律,一起回到热血的奔腾年代。

建党百年,回望先辈的革命历程,心中感慨万千。当下的和平时代,正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炼成钢、终成大业,回望百年建党历程,为革命牺牲、为信仰牺牲,或许才是最值得歌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