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东晋桓温、刘裕;南北朝宋文帝两次北伐;宋辽对峙;宋金对峙。——社会发展文治武功、英雄人物斗智斗勇

一、三国诸葛亮北伐

“兴复汉室”

事业理想、规划

:以唯物发展观,分析汉末诸侯兼并历史发展规律,制定刘备“

跨有荆益、联孙抗曹

”规划,形成曹孙刘“

三足鼎立

”格局(“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再

两路北伐

,最终兴复汉室。

社会发展及人物分析

曹操

败袁绍、统一北方,有智谋、现在实力最强;

孙权

据江东,已历三世-有一定统治基础。

荆州

有交通、地利之便;

益州

沃野-刘邦基业,而刘表、刘璋非明主。

北伐客观现实:1.

荆州矛盾争夺

与丢失:荆州在孙刘联合击退曹操后两家分割,因两家争夺最终被孙权袭取,刘备集团仅占益州、兵力国力不足,“两路北伐”也难以实现。关羽北伐曹操-襄樊之战,孙权派吕蒙偷袭(“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2.

关中秦岭阻隔

,道路艰难粮运不继。——坚持北伐国策,保持事业进取心。

解读:(一)1.

战略指导

上,谨慎-稳步推进,不冒险偷袭长安“子午谷奇谋”;2.

军队战斗力

上,严于治军、加强训练,蜀军野战战斗力较强;3.

后方粮运

艰难。(二)魏国

国力

强、有

军事人才

,加强关中、陇右兵力防守。张郃骑兵运动救援、曹真镇守关中,郭淮费耀守陇右,司马懿以实力采用对峙消耗战术。

二、东晋桓温刘裕北伐

东晋两位英雄人物、军事人才,有

事业心

,桓温镇荆州平蜀、刘裕从军“北府兵”镇压孙恩起义,“北伐”北方胡人以

建功立业

桓温三次北伐,刘裕两次北伐。

解读:1.

后勤供应-粮运、粮道

因素制约,“军粮不继,不战自溃”。桓温一伐关中、三伐河北,因敌方“持久对峙、坚壁清野/骑兵袭击粮道”而败退;刘裕第二次北伐,王镇恶等相持潼关,依靠河南民众后方支撑。2.

攻坚

,刘裕两次北伐持久攻坚,第一次山东广固,第二次潼关、武关,将领统兵发挥持久相持消耗、鼓舞士气作用。3.

野战

,桓温二次北伐洛阳城郊野战、刘裕二次北伐王镇恶部长安城外野战,将帅亲临战场激励士气。

三、南北朝宋文帝两次北伐

刘裕第二次北伐时,黄河南岸筑城防守,之后被北魏夺占后,宋文帝北伐欲

夺回黄河南岸

结果:北魏拓跋焘于秋季

南下反击击溃宋军主力

,第二次长驱南下兵临长江。

解读:1.北方

水路

骑兵

的优劣,宋军东路主力进军、粮道依靠水路,北方水少,南军进军缓慢、粮运不继;而北军骑兵长于“运动战”。2.

军队战斗力

强弱-实战训练,北魏以武国、入主中原初期长期战争,南朝宋文帝时相对和平,宋军将士对北军后方援军心存畏惧、第二次北伐攻坚金墉城不利。

四、宋辽对峙-宋太宗北伐

五代后晋石敬瑭借辽兵、抗拒北汉朝廷并篡位,以向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将北方长城南北“幽云十六州”割让为代价。宋太宗灭北汉后两次北伐,欲

收复幽云十六州

结果:宋北伐失败、辽武力南侵消耗国力,最终以“澶渊之盟”双方和平相处,

辽朝获得所需财帛、宋朝以财帛换取中原和平

解读:

骑兵

与中原

步兵

的对抗,将帅

战略战术

的灵活运用。1.辽军

骑兵机动性

强,平原地形无险可守,利于骑兵攻击。2.辽军援军反击时“

集中兵力

”攻击,宋军攻城后则“

分兵把守

”,且机动性差、互相之间配合不力,前线将领无权相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