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股票频道7月7日电7月4日晚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其内容显示,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网)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审查办公室公布启动安全审查公告距滴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仅三天,而公布启动安全审查公告到通报APP下架仅两天时间。

APP下架审查距上市仅三天

北京时间6月30日晚间,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出行企业——滴滴全球有限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的离岸控股公司,下称: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本次IPO中,滴滴发行3.17亿股ADS,比原计划的2.88亿股多10%,发行价为14美元,位于13-14美元/ADS的发行区间上限。该股日内高开后走低,再横向整理至收盘,盘中最高市值863.40亿美元。至收盘,该股涨幅1.00%,报14.14美元,收盘价市值677.9亿美元。

根据招股书内容,本次发行前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滴滴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柳青和滴滴高级副总裁朱景士合计持有9.8%的股权,按照1:10的超级投票权比例计算,不考虑IPO增发稀释的情况下,程维、柳青和朱景士三人合计投票权为52%。主要股东中,软银愿景基金、优步实体、腾讯实体持股分别为21.5%,12.8%和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滴滴招股书)

资料显示,滴滴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人民币、97亿元人民币和106亿元人民币,直至今年一季度,滴滴方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55亿元人民币(约合8亿美元)。

对于此次下架审查,滴滴回应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滴滴首次被监管约谈整改。

并非首次的约谈整改

2015年6月,滴滴定义为“C2C拼车平台”的顺风车上线,但是随着2018年两起恶性事件的发生,其安全性引发争议。2018年包括交通运输部在内的十个部门进驻式联合安全专项检查通报显示,滴滴存在7个方面问题:顺风车产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网约车非法营运问题突出、应急管理基础薄弱且效能低下、社会稳定风险突出、公共安全隐患问题较大、互联网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滴滴在《整改方案》中提出全面依法合规,将按照《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地方实施细则等规定,根据各地网约车实施细则要求,制定分城市分阶段合规目标,持续大力推进合规工作;加大合规化投入力度,设立证件办理推进专项资金,组织专职人员加快推进证件办理,积极组织驾驶员培训等等。

2018年8月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相关部门对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当地分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约谈,通报了滴滴公司安全生产及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未按照规定向政府部门传输报备顺风车数据,未配合公安部门做好驾驶员背景核查工作。责令滴滴平台于9月底前完成4项全面整改工作,否则,将对其采取联合惩戒、撤销经营许可证、APP下架等措施。

2020年11月20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市委网信办、青岛市公安局、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青岛市通信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等七部门联合约谈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原因为滴滴旗下“花小猪打车”APP存在向无证车辆、无证驾驶员派单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立即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整改。

2021年5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滴滴公司进行了约谈。针对滴滴近期在部分城市调整经营策略准备工作不充分,沟通评估不到位,涉嫌侵害驾驶员合法权益情况,要求滴滴公司立即开展整改,保障司乘人员合法权益。

自认委屈的滴滴司机

多次被曝光司机素质低,猥亵、威胁、殴打乘客,虽然经过多次公关,但是滴滴司机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仍然为人诟病。被不断投诉的同时,滴滴司机们喊冤声称职业待遇低、没有保障。

公开报道显示,滴滴网约车司机出现交通意外保险公司不理赔,原因为车辆不是运营车辆,未购买运营险;滴滴方称只是平台不承担理赔;滴滴司机则称,是平台给我派的单……各自推诿的情形下,夹在平台与保险公司之间,司机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自认倒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易)

此外,社交平台曾出现这样的调侃段子,“某滴月入30亿,有上千万人为它打工而且不用交社保。”虽然为调侃语言,却也真实反映出滴滴与网约车司机用工方面的写照。

在传统的劳动关系界定中没有包含网约车等新生平台经济行业,司机等平台使用者和平台方的劳动关系不明确,两者并未签订雇佣合同,因此也难以确定保障关系。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社保很难适应这样的雇佣模式,社保责任的认定存在困难。对此,平台方一般都没有为司机缴纳社保,更别提公积金。

滴滴在招股书中称,目前,一些司法管辖区的法院、立法者和政府机构正在对司机的分类提出质疑。调查或审计声称司机应被视为我们的雇员(或工人或准雇员),而不是作为独立承包商。如果存在这些状态,则将司机重新分类为员工,工人或准员工可能会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业务模式,其影响难以预料。除其他事项外,重新分类可能使我们对驾驶员的任何不当行为承担替代责任,要求我们向他们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或提供其他福利,或者由于员工模式下的灵活性丧失而降低我们对驾驶员的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滴滴招股书)

疑似外包的客服专员

回顾2018年8月24日,温州女孩遭顺风车司机奸杀事件公开信息,滴滴客服的应对更是让人难以理解。

当天下午14:10和14:15,受害人两次发微信给不同朋友求救,随后关机;

晚上20:00,赵某的朋友才确认警方收到了滴滴发来的司机信息。而悲剧已经发生……在这漫长的5小时里,如果滴滴尽早提供相关信息,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滴滴客服拒绝交出司机信息,给出的理由是:害怕泄露司机隐私。按照滴滴规定,需要司机信息,必须要介绍信、立案通知书、两个警官的警号,传真发给总部,缺一不可。

看似是在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但实际上可能反映出滴滴使用外包客服的情形,客服无权调出司机信息,导致各方面对接严重脱节,“保护隐私”成了变相的“纵容犯罪”。

搜索“滴滴电话客服招聘”等关键词,网上会出现诸多招聘信息,据BOSS显示的招聘单位信息,经股权穿透,均与滴滴之间没有隶属或关联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BOSS招聘)

自2013年新《劳动合同法》提高了劳务派遣要求后,外包就成为解决客服需求的第一途径。特别是需要大量电话客服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外包客服可谓是司空见惯。但外包客服门槛低,福利待遇差,岗位流动性高,工作不稳定,服务质量自然不如人意。加上外包公司权限低,反馈路径过长,遇见紧急情况根本发挥不出积极作用。

“杀熟”原因不排除垄断

2020年,一则高校教授带领团队出具的打车报告,爆出滴滴存在利用大数据优势“杀熟”行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孙金云带领研究团队,在5个城市、不同距离、以及工作日早高峰、晚高峰、日间非高峰、晚间非高峰4个时间段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收集了常规场景下的800多份样本,发布了“2020打车报告”。其内容显示,滴滴“熟人”比“新人”打车更贵、苹果用户打车比安卓用户收费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新浪网)

关于沸沸扬扬的“杀熟”行为,滴滴高管曾在社交平台回应,最终支付的实际车费是由公里数、每公里计费、低速里程、优惠券等决定的,这些具体的单价在APP里有明确的公示。因为路况是动态变化的,前一秒和后一秒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为了给乘客尽可能准确的预估参考价,滴滴是实时根据动态路况预测预估价的,即便起终点一样,预估价也会存在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区块网)

然而这一回应并没不能令滴滴用户信服。

媒体报道滴滴司机对外透露,滴滴平台派单往往是先照顾对公车,先满足对公车,然后才派单给加盟车,且公车服务分再低也能迅速的接单,以至加盟车一天下来接不了多少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易)

然而,滴滴始终没有承认自己“大数据”杀熟行为,究其原因或与其平台的行业垄断地位有一定关系。在2021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由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对商家实施“二选一”等垄断行为,被处以行政罚款182.28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的一笔罚款,这也成为我国将加强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监管的一个信号。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公开表示,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方式的大数据“杀熟”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规定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信息保护监管迫在眉睫

经过数年的迅速扩张,滴滴APP已经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APP。数据显示,滴滴在全球共15914名全职员工,其中研发员工7110名,占总人数44.7%;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2021年第1季度,滴滴仅中国出行就拥有1.56亿月活用户,中国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其收入超过93%来源于中国本土。

作为一个以“用户数据”为中心的企业,滴滴虽然拥有拥有海量用户数据,却没有敬畏之心,在收集用户隐私信息上越走越远。往小的方面说,用户个人信息被违法收集后,存在泄漏、买卖等隐患,进一步导致用户被诈骗等案件的发生。往大的方面说,庞大的用户数据和精准的地图信息一旦被暴露,就可能会造成国家层面的安全问题。

关于滴滴此次通报APP下架整改,同时也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强监管时代已经来临,加强个人数据信息保护,国家动了真格。这也给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提了一个醒,不要想着因为占据流量,就可以忽视用户的利益。

此前,赛迪研究院专家刘权就发文指出:随着个人信息价值的凸显,个人信息收集乱象突出。当前个人信息安全逐步呈现出“问题频出—监管打击—安全平稳期—问题再次复现”的往复循环的态势,黑客攻击、内鬼窃取、APP过度索权等均成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难题。

互联网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这已经被许多互联网企业视为真理名言。拥有更多的用户数据信息,不仅能精准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还能吸引资本的青睐。正因如此,人们在下载APP并使用的时候,很容易遇到个人隐私信息被收集的情况。但是,如果过度收集用户隐私信息,不仅侵犯了用户的相关权利,还涉嫌违法。俗话说,“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显然,滴滴APP已经触碰了一个企业不该触碰的底线。站在监管层面,滴滴不是监管部门唯一点名的企业,随着监管力度的强化及监管状态的常态化,信息安全合规监管亦将进一步向健康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