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歌寄情》是继《长歌放情》之后,锦森先生的又一部诗作。

他嘱我做序,因是老友,无法推托。接到书稿后,览卷而读,不由赞叹。选词用字不拖泥带水,引经论点亦恰到好处,大有直追古贤之势。

这是一部赞美平凡英雄、讴歌时代楷模的著作。这部书稿的出版,不仅仅为淮北诗坛添了新绿,向世人展现一部作品这么简单。它的意义在于: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崭新中国朝气蓬勃,值此盛世,欣然当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神州大地一片欢腾、高歌颂党,锦森同志亦用他的实力和努力,以他特有的方式向祖国献礼。

所以说,《长歌寄情》是被赋予时代意义的,是一曲弘扬中华民族。虽然古风新唱,却唱的雄而壮,唱的响彻。

锦森是一个性格直爽,心胸豁达的人。他身为资深媒体人,善于观察生活,职业的特点,使他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记者的潜质使他能洞察人的心理。塑造人物形象。以审美的形式,在心灵的镜像上,对善恶进行褒扬与鞭挞。因此,他的诗个性十分鲜明,是抒写人物命运的交响曲,鲜活的英雄群雕。他曾在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中写道:半世风雨艰,人生苦亦短。淡然犹自在,无悔笑当前。记者出生的他,常年奔走于机关、工厂、农村、城市。造就了他一身的豪爽之气,做人做事雷厉风行、一诺千金。是一个崇敬英雄的人。

《长歌寄情》从开始到结束,无不在倾力而唱,一篇篇长歌寄托了作者对英雄与楷模的赞美之情。

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病逝,他挥笔写下《诗赞科学家袁隆平》(节选):v功高日月动天地,名垂千古载春秋。一生为民求温饱,赤诚肝胆热血流。改良水稻夺高产,造福黎庶勇追求。苦心之人天不负,终始亩产破千关。汗水润得谷穗满,稻花香里说丰年。功勋卓著载丹青,德配天地史永传。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长歌是对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写照,他不禁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他的一生是丰功伟绩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如今驾鹤虽西行,丰碑长留在人间”的一生。

又如《诗唱濉溪孙疃创业才俊耿红忠》(节选):异域打拼十余春,回乡还报乡梓情。聚创制衣开财源,致富路上乐惠民。兴业办厂奔小康,利民善举传美谈。昔日耿圩穷僻壤,家家少粮亦缺钱。而今村里有工厂,户户脱贫绽笑颜。扶贫助困身先行,薄己厚人无悔怨。

寥寥数语便将耿红忠的外出打工、学成还乡、兴业办厂、造福乡里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勾勒出来,充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词汇量。

创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自己战胜自己才是最可贵的胜利。

纵观锦森先生多年的诗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以其娴熟的叙事抒情方式歌颂美。诗歌以强烈现代意识与时代同脉而独具一格。虽然以旧体格律诗的形式呈现,但选材主题鲜明,格调明快,积极向上。以及来自灵魂深处的叹息与呐喊,使其诗作极具感染力。铿锵有力的节奏韵律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同时他行云流水般词语,丰富的想象力,形式上的自由奔放和激情四射,使他的一首首诗作,充满哲思启迪,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正因为锦森先生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历练了他观察问题,提练诗歌主题的独具眼光。诗的文字,是一种体验文字。诗歌需要置于诗歌之外的体验,诗外体验又须落定内心有所根植,并回到诗歌本身,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心灵转换。在这样一种过程中,诗人沉浸于苦与乐的感受,情与理的思索,经历内心的沉淀与过滤。然后使诗歌升华提高,产生一种抒写的自觉感,一种原动的使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讴歌 新时代的英雄,仅有激情是不够的,需要观察,思索,提练,升华,从心灵中流出……

如《诗赞全国女岗创业标兵、巾帼女杰,阜阳康琳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梅红》节选:为了求得好产品,南下北上做调研。倾囊而为拼全力,始得皖北代理权。先试后买赢人心,薄利多销固客源。服务热情既周到,品尚质优价亦廉。入店顾客积好评,逐渐撑开一片天。天道酬勤,她离岗创业,拼博两年,始得人生第一桶金;商道酬信,她薄利多销,热情服务,终于稳固客源;地道酬善,她孝敬公婆、乐善好施,堪称时代花木兰。

“英雄”一词,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做出惊天动地的是英雄,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成绩的也是英雄。

让我们为英雄喝彩!无疑,这也是一部怀有英雄情怀的著作。

中国人民的英雄情结是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人生观、价值观,早已融化在中国人民崇尚英雄、厚德载物的血液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成事之理、做人之道,如今,无不指引后来之人砥砺前行。

古往今来,战乱时,有多少英雄豪杰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血战疆场,和平时,又有多少仁人志士用他们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浇铸成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英雄的事迹凝注笔端,书写英雄就是书写灿烂生花的历史,讴歌英雄就是讴歌绵延不绝的文明。“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与其说是戴在英雄头上的花环,不如说是人民的口碑和心中的丰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完美结合和有机融合。

作为诗者,锦森先生像一头深耕的牛,勤奋而执着。他以惊人的毅力,”井喷”式的书写,反映出诗人的高度诗性自觉与强烈的表达冲动。他很多立马可待,信手拈来的诗歌,大都显露出对事物的敏锐洞悉与对生命的直接感悟。而这种书写能力,又与一个记者的习学经验息息相关,打上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知识状况与精神结构等诸多客观现实烙印。

细读锦森先生的诗,多以叙述抒情的方式写人物。有时也借小说的方式,塑造人物,铺陈故事。往往叙事中的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是有距离的,分析与打量的,有主客体之分的。不像纯抒情的诗人在状态中的“物我合一”。因此,锦森先生的很多诗,对人物的描写,也是理性的。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也好,楷模也好,之所以称之为英雄或者楷模,是因为他们大公无私,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其实,无论是耄耋老人,抑或热血青年,只要有一颗善良、勇敢而又坚强的心,便是英雄。

锦森先生的很多诗作,都是在贴近日常平淡而繁芜的生存场景中擦拭掉浓重的时间浮尘和阴影,在语言的节制和诗思的精深中发现人性的美和人物的可爱之处。写英雄人物,以自己的特有经历,情感经验和思考方式使其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始终保持着审视者、发声者的角色。有效地呈现出一个人最为真实的生存底色。

在他的长歌中,登场的人和事,都承载着现实主义的力量。实际上,那些径由语言之根,文化之思,想象之力和命运之痛,爱之所欲,比现实中的景观原型更具有震撼的更真实的力量。

锦森是一个勤奋的有创作激情有才华的诗人。希望读到他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

2021年7月6日

陈李林,笔名,木子。诗人。安徽省作协理事,淮北市作协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孙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