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文

蔡依林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英文的,对她而言,那的确是一个开心的开始!蔡依林记得当时放学之后,她就会去儿童美语补习班,那边的点心很好吃——直到现在她还记得那种答对问题才有的糖果的滋味,还有那个寿星才有的小蛋糕……老师也很友好,她总是用很轻松的方法,例如看英文卡通,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英文。多年之后,蔡依林还曾经在“Super Sunday”节目里寻找过这位让她印象深刻的老师呢!

蔡依林建议,学英文这件事,一定要开心,一定要先找到你觉得快乐的理由和方法。刚开始的时候是点心,是笑眯眯的老师,是老师对她留下的美好印象。后来她突然发现,那些大眼睛、高鼻子的人,怎么都跟她看过的不太一样?她好奇地继续读英文。上了初中之后,她又疯狂地爱上了西洋音乐,并且为了心仪的偶像,开始大量阅读外文杂志……学习英文,一路走来,蔡依林都很开心,没有人强迫她,她也没有强迫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现在,英文变成蔡依林生命中的另一种语言,一把开拓世界的钥匙,让她在旅行的途中使用它,让她觉得世界是如此新奇而辽阔,仿佛一个老朋友,而我们真该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有一段时间,蔡依林在看原版的《哈利·波特》,尤其当她因为表演而到外地,晚上哪里都去不了的时候,她发现钻进那个美妙的魔法世界,还真是一个学习英文的好方法。

蔡依林也很幸运,大她一岁的姐姐,让她学习英文不孤单。某天,当她姐姐兴奋地抱回一些英文世界名著找她一起阅读,并且想要借此增加英文能力的时候,她们姐妹俩还真是高兴了一场……她们边读边查字典、分析语法、句型……但是,没多久蔡依林就发现世界开始变白,其实是她的视线开始变白,当她恢复知觉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竟然睡着了!而且她醒来的时候姐姐还在打呼。在那个酷热的盛夏,她们盖了一床满是英文字母的大棉被,有种昏睡了一场的感觉。

此后,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她总会溜到TowerRecords去买她最爱的英文杂志。隔着那一个个未知的塑胶封套,最早是从有Whitney Houston的封面买起——当她看了《终极保镖》,听了她那美妙的歌声之后。那些杂志不但开拓了她的音乐视野,更让她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渐渐地她越看越多,越看越快,从音乐杂志到流行杂志应有尽有,甚至还迷上了里面的心理测验和拼字游戏。

不过,她很少在书桌前看那些杂志。她通常都是窝在沙发里或躲在软绵绵的床上,旁边还会放上一杯冰果汁,收音机里不时传来她最喜爱的歌曲……最关键的,是她几乎不查字典。这就好像当我们阅读中文杂志或报纸时,若看到了不会的字,你会放下杂志或报纸,然后穿上拖鞋,翻箱倒柜去找出中文字典来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最后,你将发现某本杂志,甚至是某个领域的话题,写出来都有一些习惯会出现的句型、短语和单词,然后你会越看越习惯,它们出现的频率高到就好像你每天出门、坐公车都会经过的一些看板,你躲都躲不掉的!突然有一天你就发现它变成你的了,它们会从你的嘴巴、手中的原子笔里溜出来……蔡依林就是这样做的。

有些文章,真看不懂,那就算了!有些单词,只出现过一两次的,也算了!而那些拼命在你眼前出现的,出来走了好几次秀的字和句子,总有一天,你会终于受不了,拼了命也要想办法知道它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寻新的目标

学英文的路,蔡依林直直地走,边走边玩,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直到初中,学校也开始教英文了,蔡依林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英文还挺厉害——当老师突然告诉她,其实她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高中语法,就好像武侠电影里,突然有一个高人告诉她说:“哇!你不知道吗?你的身体里有很多内力耶!”这一切都应该谢谢一句英文都不会讲的蔡妈妈。初一暑假,蔡妈妈带着蔡依林跟姐姐到美国洛杉矶和夏威夷旅行。

这是一段相当奇特的旅程,阳光、七彩的世界,看得蔡依林眼花缭乱,既新鲜又有趣。当她睁大双眼兴奋地四处张望——“娃娃啊!你帮妈妈问店员,问他们有没有……”“我、我……我不会讲!”蔡依林站在那个珠宝柜台前面低着头,越来越低。

“你们有没有……嗯……就是那种K金戒指,中间是黄宝石,旁边是碎钻的戒指?或是那种差不多三十分重的珍珠……还有还有……”蔡依林一边努力地翻译着妈妈所说的话,一边觉得自己的嘴里正发出一些类似外星语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会讲啦!”终于她喊了出来,眼泪跟着蹦出来,那么大一颗,碎在柜台玻璃上,比玻璃另一端躺在红绒布上的钻石,还要大上许多……亏我还在出发前,费了好大的工夫向朋友打听,又期待了这么久,甚至还刻意多带了一些钱,想要来美国买一颗戒指犒赏妈妈,蔡依林心里懊恼不已。

虽然蔡妈妈并没有继续逼她,只是静静地站在她的后面。刹那间,蔡依林觉得好自责!蔡依林突然发现,原来自己那“很厉害”的英文,只不过是会读、会听罢了。为此,蔡依林很是沮丧了一阵子。

不过,很快地她便开始从正面思考解决说话能力的方法。两年后,初三毕业,蔡依林再度到洛杉矶游学。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仿佛一个七彩蛋糕似的,而她则是黄色的。中国学生都很不敢讲。

比起那些来自欧洲、美洲,甚至是东北亚动不动就举手抢着回答的学生,他们就好像一小撮种在向日葵旁边的含羞草。蔡依林和姐姐当年几乎是一起对外国人和他们的文化产生兴趣的,但是那趟游学之后她们却一起降低了温度。

在她突然那么赤裸裸地撞见“种族歧视”这个专有名词的时候,英文,俨然变成了一种工具!她给自己定下更高的标准:我要更努力,变成一个可以游走各国,并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人,我要让他们更了解东方。

蔡依林亳不犹豫地决定去追寻新的目标和方法。要制造一个经常处在“说英文”的环境,真的很不容易,于是蔡依林开始自言自语。除此之外,还要多听。当她在看英文电影、电视,或者看英文书、听英文广播的时候,听听别人怎么说那些她在自言自语的过程中也形容过的状态,将那些更准确的句子和单词学过来,变成她的东西。然后是练习,回想一遍,再把它说一遍,直到今天她都是这样反复练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CQ里的世界

在蔡依林高中的时候,正是ICQ主流的年代,她总是用ICQ延伸世界,跟许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外国人用英文打字聊天。每当她坐在电脑前面,盯着ICQ的彩色旋转器,正飞快地转啊转,她总是在想,那个在下一秒即将与她相遇的异乡人会是哪一个国家的人?

而他又将告诉她什么故事?因为在ICQ上大家几乎都是用英文交谈,所以对她来说,这真的是一项很特别的学习经验,不但能够听到许多发生在世界各国的故事,更能够用最简便、最接近语法的英文,与对方交谈。

现在,QQ、MSN已经渐渐地取代了ICQ的功能,以更精准的方式做好族群分类,让大家不但能够妥善管理自己的联络人,同时也让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可以用更志同道合的分类,聊共同的话题。因此,不妨多找一些外国朋友聊天,因为这不但有助于英文学习,还能够拓展更宽广的国际视野,甚至邂逅一段异国恋情……蔡依林高一的那一年,在ICQ里,遇见了一个17岁的挪威男孩。

他们在那个小小的对话框里,无话不谈,非常投缘,几个月下来,真的非常开心!那时她经常挂在网络上,但其实只是一直在等他……她总是自顾自地在书桌前忙着,像一个挂在地球经纬线上的衣架,等待被人披挂上一件也许是充满色彩,也许是黑白的衣裳……有时却又吹来一阵强风,将她还没被披上的衣服给吹落了……他们甚至没有看过彼此的照片,也许一生都不会相见,但蔡依林却认为,那其实才是她的初恋

【本文节选自《蔡依林:流行教主》,作者羿妃,中国工人出版社 ,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