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树民

从表面上看,璞玉与顽石似乎没多少差别。然而,璞玉隐含美玉,只有慧眼才可辨识。倘遭遇“和氏献玉”里的糊涂玉工,愣把璞玉当顽石,加之主人不加细究、偏听偏信,埋没了美玉事小,导向偏离正轨事大。由此引发的理念偏见,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十几岁的孩子,是璞玉还是顽石,如今社会和家庭仅用是否考入大学,是否考入名牌大学来考量,实在偏颇且有悖科学精神,乃陈腐观念在作怪。其实,是璞玉或顽石,同考入何等学府无关,大学毕业未必是人才,职业技术院校毕业未必不是人才。璞玉经雕琢必成器,顽石如何雕琢依然是顽石,本质不同也。

德才兼备,有一技之长的人谓之人才。那么,成才之路就绝不止考大学这一条,只要注重品德修养,精熟一门技术,那就是人才。倘若身怀“绝技”,那就是专家。若此成才者,多如牛毛,凡能工巧匠皆属此类。

近日,关于深圳女孩古慧晶的新闻刷屏了。古慧晶,深圳某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今年17岁,在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上夺得一等奖,成为广东之最。古慧晶颇似璞玉,稍事打磨,便光芒难掩,再“精雕细琢”,势必成为能工巧匠,甚或身怀“绝技”。谁能说古慧晶不是人才呢?更可贵的是,古慧晶是凭兴趣主动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不仅未觉得低人一等,而且自信满满,还自豪地说要做能工巧匠。古慧晶父母亲人的开明,也值得点赞。

咱再说说荣获“七一勋章”的艾爱国,同样从职业学校毕业,经过不断勤学苦练,从焊接工成长为焊接专家,被誉为“焊神”“焊王”“焊界一杰”,并无私培养出180多名优秀弟子,说其人才难得,并不为过。而全国劳动模范、创造了“徐强精度”的“齿轮王”徐强,同样职业技术院校出身,却创造出全国之最,经济价值很高。细琢璞玉必成器,世人当珍视,当高看一眼。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劳动者中的技术能手,正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急需人才。

无庸置疑,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没有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不可想象的。现今,国家规划,要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通过职业高考继续学习深造。健全各类院校融通制度,可课程共享、学生流动,学习成果等级互换,权利同等。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前景可期。

莫将璞玉当顽石,也莫把顽石作美玉,有些道德品质差的人,即便从名校走出,依然人渣一个。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亟待消除,偏见最能蛊惑人心,使人的价值观向偏见游移。显而易见,社会上之所以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失业在家,不是因为缺少工作岗位,而与偏见有关,觉得自己堂堂大学毕业,高人一等,怎可与职业院校出身者相提并论?根本不想做劳动者。一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四五年了,依然没参加工作,一心想考入“体制”内,然屡败屡战。朋友劝她放宽眼界,孩子答:“我不可以干体力工作,我是‘211’大学毕业,不能失了体面!”

如何破解根深蒂固的职业偏见?首先须政策倾斜,要力戒用人上的唯学历论。唯学历论与血统论颇为相似,与等级论一样或多或少打着封建意识的烙印。同样是人才,就要同等对待,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职称对等,譬如技师就应该是中级职称,高级技师就应该是高级职称,不搞什么“相当于”。一旦璞玉雕琢成器,还要给予其高人一等的待遇,使之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从而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体现出技术技能人才的真正价值,也让劳动光荣成为社会共识。

其实,社会上如古慧晶般的璞玉,还隐有许多许多,如何挖掘打磨?“玉工”们当擦亮慧眼,莫将璞玉当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