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港剧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烧脑过了。

悬疑刑侦剧发展到今天,快节奏单元剧+伪群像模式成为大多数国内外影视剧的选择,故事的主线也大多是通过支线的堆砌完成。从《SCI谜案集》到《白夜追凶》,似乎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了标配。

但TVB的野心从来不是四平八稳地讲完一个故事,于是就有了这部《刑侦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刑侦日记》:“精神病人之间的内卷”

虽然这句话看似玩梗,但实质上已经将整部剧最核心的元素点了出来,在《刑侦日记》里,构成矛盾导火索和故事框架的核心元素正是精神疾病。

实际上在悬疑剧中,精神疾病元素并不少见。例如2018年曾引起广泛热议的网剧《疯人院》,无独有偶,同样也是由优酷独家播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刑侦日记》剧组并不是导演老算这种新人选手,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TVB必然会受到观众们更严苛的考量。

疯人院》可以以超自然的视角解构精神病背后的人性,《刑侦日记》则必须通过公检法的严谨呈现这一切。

在即将收官之际,观众们不由得再一次思考,这部以精神疾病题材为底色的刑侦剧,值得8.1分吗?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众生皆有病

《刑侦日记》开播前期,对于该剧“乱”、“复杂”的评价层出不穷,究其原因,除了剧情上的多线并行,“精神病人之间的内卷”也令观众们抓狂不已。

但当观众们适应这种模式后,才会发现这一设定的精妙之处,全员精神病与其说是一种戏剧化处理,更不如说是将放大镜对准了人被忽略的另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劲锋(王浩信饰)是该剧第一个出现的患者,他所患的解离症,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重人格。

作为叶劲锋的他是热爱健身、有些玩世不恭的卧底警察,但他的另一个人格朱玑却是一个有些弱不禁风的笔迹学专家。

叶劲锋的第二人格源于他童年时目睹母亲杨碧芯(惠英红饰)在兄妹二人的汤碗里下毒时造成的巨大创伤,用朱玑的话说,他存在的意义就是替叶劲锋承担这些伤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案件的推进和发展,主人格≠原人格成为了叶劲锋身上最大的反转,第三个人格马特的觉醒把故事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叶劲锋身上三个人格的设置是极富构思性的,如果将这些厚重的童年往事粗暴地概括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则会在细节上有所缺失。

以家庭的变故为分界线,叶劲锋和朱玑的分化代表了否认与接纳这两种观点,而在长期沉睡后最终苏醒的马特,则是主人公无法否认的,最真实的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年目睹母亲下毒的阴影,是叶劲锋的人生走向转折的开始。而这时就不得不提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叶劲锋的母亲杨碧芯。

网友曾戏称道“感谢惠英红,终于分清楚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的区别”,这不仅是对这位实力派影后演技的高度赞美,也印证了整个剧组的极度自信。

在这个全员精神病的故事里,主演癫狂的表现是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不是逼疯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碧芯所患的精神分裂症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被害妄想,在她的幻觉里,永远有一个贵妇带着小孩,诱导她去自杀,去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

如果故事仅仅到这里,那么杨碧芯只能算是一个可怜又可叹的母亲。而当剧情发展到她误以为自己杀掉了骚扰自己女儿的人后,这个死去的孩子同样也出现在她的幻觉里。

不由得人细思,这些幻觉究竟是天马行空的拼凑,还是血案后所带来的于心有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有余光恐惧症的妹妹叶朗晴(戴祖仪饰)、患有躁郁症的顶头上司聂山(姜皓文饰)……观众们乐此不疲地猜测“下一个出场角色有什么病”,导演则不动声色地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灌输给观众。

精神病是人“缺陷”的极端化,犯罪也是人“缺陷”的极端化,精神病人可以救人,正常人也可以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用标签化来看待所有的角色,那么就很容易掉进剧情设计好的反转圈套里。

多少观众是被杨碧芯的眼神吓到,从而怀疑这个这个有“前科”的母亲回来照顾女儿就是另有所图?

究竟是杨碧芯还是韦睿杰(袁伟豪饰)杀死了骚扰叶朗晴的病人马咏,这个故事反转如果仔细回味,颇有种“嫌疑人X的献身”的巧妙——所谓自圆其说的完美犯罪,往往是选择性说真话的结果。

悟出这种叙事诡计的会称赞导演的精妙和狡诈,直到真相揭露才反应过来也无妨。

大家都是疯子,当然办案不能走寻常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覆水亦可收

“全员精神病”只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设定,而真正能打动人的,是每一个具体鲜活的故事。

说“熬过前四集”就好,不是因为从第五集开始剧情剪辑突然变了风格看得明白,而是说到后面,观众们才发现每个案件背后共通之处。

不愿提及的过去、坎坷成长经历对一生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以案件划分,已经播出的三分之二剧情中可以划分为三个大案:血字杀手案、连环爆炸案、以及出现在叶劲锋回忆里的投毒案。

投毒案使得兄妹两个人的人生都发生了改变,且不提哥哥的多重人格,妹妹叶朗晴的余光恐惧症和对差点杀死自己的凶手产生依赖和感情,同样与原生家庭的裂痕脱不了干系。

原生家庭这四个字,贯穿了所有人物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白导演和编剧试图讨论的核心话题之后,再去理解这部剧就变得简单起来。

叶劲锋诚然是受伤最重的一个人,但绿眼杀手韦睿杰(袁伟豪饰)亦然。

辱骂凌虐与对母亲的依恋造就了这个极端割裂的人,他潜伏在特案组协助朱玑通过笔迹对血字杀手进行侧写,其实也是一种欺骗自己的自我解剖。

所以当朱玑指出这些血字是他母亲曾经打骂他时说过的话时,他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病态的杀意了。

众生有病,但于他覆水难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导演并没有完全局限于拯救和堕落这一主题,刑侦剧的优点就是不必强行为了大团圆而大团圆,韦睿杰的两段感情都以惨烈告终,实际上就是这部剧的清醒之处。

对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其情可原,但其行难恕是最好的解读。

投毒案没有因为叶劲锋/朱玑对母亲的原谅而画上休止符,爆炸案的两名主谋最终也没有成功复仇逃脱,爱上韦睿杰的叶朗晴也没有彻底走向包庇罪犯的不归路。

对于精神疾病的丑化和美化都是幼稚的,唯有正视和治疗,是真正往前走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哪怕是韦睿杰的血字凶杀案展开就足够撑起整个25集的时长,但《刑侦日记》里他仍然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观众急切想了解的,血案背后的爱恨纠葛并不重要,就像朱玑轻描淡写地分析出血字凶手笔迹里对家庭的怨恨,对母亲的批判一样。

根本原因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掌握这些画像,进一步锁定凶手就好。

正所谓“我们追溯过去,只是为了拯救未来的无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近收官的《刑侦日记》究竟能不能守住8.1的高分。

或者说,在剖析了这么多精神病的内心世界后,从导演到屏幕前的观众,还能否保持一个清醒理智的价值观来评价每一个案件。

这才是影响《刑侦日记》会不会烂尾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