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0年(1931年)春,瓦埠镇一带贫苦农民一千余人,在中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下,举行了震惊江淮的"瓦埠暴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暴动经过

1931年3月29日深夜,暴动队伍从四面八方云集瓦埠街东南泰山庙,成立"皖北红军游击大队"。3月30日早晨,暴动队伍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酒馆门前树起镰刀锤子红旗,逮捕地主豪绅10多人,缴获长短枪130多支。31日,发动周围贫苦农民3400多人,打开方家小楼地主粮仓,分取粮食200多石(约5万斤)。

1931年4月1日,杨家庙、杜师娘冈一带的"联庄会"(地主武装)1500多人攻击暴动队伍,暴动队伍连夜离开瓦埠,占领张嘴子一带三个大村庄,国民党县自卫大队亦匆匆赶到与其它反动武装一起,重重包围张嘴子,双方发生激战。在突围中,红军游击队第二中队战士手持大刀,冲向敌阵,英勇拼杀,中队长戚连雨与17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余暴动队伍仍在敌人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中共瓦埠区委立即设法从开明士绅家借得步枪20多支,子弹2000余发,打着小甸集"联庄会"旗号,冲进包围圈,掩护游击队夜间顺利突围。

暴动意义

瓦埠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当前的革命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暴动,分散了敌人一部分兵力,声援了红军击退国民党向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打击了封建地主豪绅的势力,锻炼了革命群众。这次暴动,也是党领导的寿县人民革命由经济斗争发展成为武装斗争的转折点。

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