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二十四将”,目前的说法是朱元璋在起义初期南下定远时带着的24个人。

前面已经有三篇分析文逐一辨析,其实“淮西二十四将”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参与南下定远。

已经排除的人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就只剩下了五个人:徐达、唐胜宗、陆仲亨、陈桓、李新材。

李新材此人在明史中并不见传记,推测可能是记载有误。因为在谈迁的《国榷》里,24将名单写的是李新。

所以本文就按照李新来继续分析,剩余的这5个人是否真的参与了南下定远。

徐达史料:

上观其所为,恐祸及己,乃以七百人属他将而独与徐达等二十四人南去略定远。

徐达应该毋庸置疑,因为《明太祖实录》里关于南下定远的记载中就写明了徐达,而且徐达是朱元璋最早回乡招募来的,一直从属于朱元璋,不离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桓史料:

陈桓,濠州清洛乡北村人,长躯伟貌,有膂力,元季遭寇乱,从人入军,岁癸巳,闻上义兵,为众所推戴,乃拔身来归,备行伍,首攻徐州,略定远,甲午克滁州。

出自《皇明开国功臣录·陈桓传》,明确写了略定远,且癸巳年(至正十三年)从军的时间也对得上。

李新史料:

李新,濠州清洛乡遗碑人,世务农业,以勇力闻。时兵乱,日事游掠,乡井绎骚,新每结少年,率而御之,人服其勇。岁癸巳,归太祖于濠城,收置帐下,备宿卫,甲午七月克滁州……

至新

(洪武十五年)封崇山侯,赐诰,其文曰:“……咨尔……李新,与朕同里闬,当起义之初,即委身来附“

首先李新从军的时间在癸巳,是对得上的,其次李新封侯时,朱元璋亲赐铁券的诰文上,特意强调起义之初就来归附,这在别人的铁券上是没有的,可见李新归附朱元璋的时间很早,是朱元璋最早的亲信,当参与南下定远。

陆仲亨史料:

陆仲亨,濠州人,居太平乡之义城村,少孤贫,岁壬辰,太祖起义兵,延揽英俊,见仲亨未冠而武,招置麾下,教而养之。甲午七月从克滁州。

陆仲亨是壬辰年(至正十二年)归附朱元璋,这个时间已是非常早了,跟朱元璋从军是同一年。

而且朱元璋后来提过““朕初起兵時,仲亨年十七,喪父母、兄弟,避亂持一升麥蔵草間,朕見之,呼來從朕”,陆仲亨那时才17岁,所以才有“教而养之”的话,自然是时刻不离左右的,所以陆仲亨一定是参与了南下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胜宗史料:

唐胜宗,濠州广德乡毛城村人,至正壬辰,江淮兵起,太祖举义驻濠,乡里多从之。胜宗年十八,即挺身来附。

唐胜宗与陆仲亨很相似,从军时间最早,且唐胜宗跟随朱元璋时才18岁,自然也需要朱元璋“教而养之”的不离左右。

从唐胜宗在朱元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的排名来看,唐胜宗仅次于汤和排在第8位。

按照汤和的功绩本应该是封国公的,除去汤和不算,在剩下的27侯爵中,唐胜宗为何能排在首位,且符合朱元璋所说的“至公无私”,

大概也就只有从龙时间了,所以唐胜宗一定自始至终跟随朱元璋,也一定参加了南下定远。

分析到这儿就告一段落了,最后发现传说中的24将就剩5将了,这注水也太严重了。

不过,朱元璋南下定远带了24人这个数据应该是不会错的。因为,人在困境时,总是印象深刻的,尤其还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人。

只是,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厉害,挑选24个人就能个个成材,总会有早早献身农民起义的人,淹没在历史中,无人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具体都有谁,大概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了。

这才给了后人杜撰的空间,把功臣名将都塞这个名单里去,用最大的善意美化这件事。

笔者花这么多篇幅辨析“淮西二十四将”,并不是想纠正这个错误,只是单纯想丰富明史爱好者对真相的较真儿,聊以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