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且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除了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便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了。当然,也离不开陶渊明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饮酒·结庐在人境》,便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创作的一首名篇,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需要注意的是,陶渊明的这组诗虽名为饮酒,却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借助于酒后的“醉语”,指责黑暗的社会,揭露政治的危机,以及鄙弃虚伪的世俗。

《饮酒·结庐在人境》就是一首这样的“醉语”,它借酒为题,写出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流露出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美学角度来看,它除了诗歌的语言、韵律、境界美外,还拥有一种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的哲学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先,诗的开篇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点出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居所环境。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我把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尘世中,却听不到任何车马的喧闹。可见陶渊明并没有同后世隐者一样,把自己的隐居之所选在人烟罕至的深山密林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陶渊明这里为何说“无车马喧”呢?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说陶渊明就放弃了与人的来往,而是他主动放弃了名利场的斗争,毕竟普通人也无法拥有车马。然后,紧接着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便是对开篇两句的疑问和回答,即你要问我怎么做到结庐在人境,还能无车马喧,我的回答是心远离尘世,自然也就宁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合诗的前四句来看,陶渊明弃官归隐,也就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世界,所以虽处喧嚣之境,也能够做到如同居住在偏僻宁静之地。接下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写照,也是他和自然和谐统一的表现。

它的意思是说,归隐田园后,我时常在自己的庭院中采撷菊花,偶然抬头还能看到庐山的绝妙胜景。那么具体是什么胜景呢?即后面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暮时分浮绕山间的雾气若有若无,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从今天看来,陶渊明这里描绘的景色并不难见,自然是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陶渊明诗中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志目的、无外求的生活方式,所以它宁静、自由、优美。而一旦有了意志的枷锁、外在的追求,也就破坏了自然的本性,那时的山气和飞鸟也就截然不同了。由此可见,陶渊明遵循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偶然间遇到的自然美景,一定要比我们主动去看的自然美景美,即能够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不过由于这是陶渊明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并不能保证其他人也都如此。于是便有了诗最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可以在这里领悟到人生真谛,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把它说出来。

纵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可以说是从开篇美到结尾,无论是情味深永的语言,还是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的境界,亦或是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总的来说,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写下的这首诗,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或许它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