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北家属院,住着一位女性老人。说起这位老人,周围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并不是她做出什么骄人的成绩,而是在家庭变故中,不向命运屈服,穷尽一个母亲的所有,将五名孩子养有所成。展现了沂蒙母亲坚韧、乐观、勤劳的美好品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人名叫陈希英,今年八十一岁。三十八岁那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四个孩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八个月。办完丈夫的丧事后。她傻了,相拥着这一堆孩子沙哑着嗓子哭不出声来。有个邻居上门说,你这种情况这么多孩子肯定养不活,不如把这个小的送给别人吧。她只是痴呆着点头。可是当邻居把领养孩子的人带到家里,抱着孩子出门的那一刻。她清醒了,抢过孩子再也不松手,连说:“骨肉不能分离”、“骨肉不能分离”。就这样,再也没有把孩子送人的念头了。

过了一个月,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吃没有。她的家地处偏僻,离乡镇十几公里,离县城有五十多公里。她知道再继续这样下去,小孩真的饿死了。就这样,领着一群孩子来到县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了个破旧没有门四处透风的免费房子住下来。干点零活,维持生计。周围的人看着可怜,就张罗着给找个共同抚养孩子的丈夫。介绍了几个,当看到这一堆孩子时,都吓得打退堂鼓。终于别人给介绍了一个工人,从小父母双亡,愿意共同抚养这些孩子。他能切身体会孩子的苦,而且在县城附近居住。两个苦命的人结合到一起。重新成家后,生活过得非常拮据。但为了回报新丈夫共同抚养孩子的恩情,得让她有个自己的亲骨肉。于是第二年,就给他生了个孩子。也是怕再缓缓高龄产妇就真生不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生活颠沛流离的结束,孩子长大以后的出路。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她虽然不明白,小孩吃不了学习的苦,必将受生活的累。但通过学习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机会。煤油灯下,一群孩子坐在一起学习。不上学的孩子也拿着书本看,感受学习的氛围。这样的学习讨论只能在黑天以后。每当下午放学,都要去山上地里干农活。小的孩子放家里不放心,也要背到地里去。大儿子就抱怨,“我背上去,累得要死,还再干活,黑了天再背下来。别的孩子为什么不这样”。母亲说:“我们的情况不一样。要想改变命运,只能刻苦学习”。在母亲言传身教,“威逼利诱”下,都养成了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自我督促,自我加压,万事靠自己”。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处世之道。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住的破草房,也年久失修。左右邻居都是瓦房了。每当刮风天气,这家大人小孩向房顶泼水和泥浆成为一道风景。不盖房屋就是积攒孩子们考上学的花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也争气,当一个孩子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属重点中专时,母亲终于开始笑了。手里虽然多少有点钱,但不能都花在这个孩子身上。母亲和孩子说:“我只能给你最低的花费。其它的你自己可以勤工俭学”。这个孩子入学后,承揽一栋楼的卫生清除工作。自力自强,还锻炼了自己。被学生选举为学生会组织部长。积极向党靠拢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后面的两个女孩学习也很优秀。邻居都说,女孩子别上学,找个对象嫁了就行。还收点彩礼,给自己养老。她和这两个女儿说:“你们只要考上大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你们考上,不给你们的未来留有遗憾”。这两个女孩,不负母爱,全考上大学。当最小的女儿收到入学通知书时,这个家庭已经负债累累。母亲说:“我想办法借钱,但这个帐,我还不起了,你要自己还”。就这样,两个大点的孩子凑了一部分,又加上借点钱。终于交上了学费。从小养成积极努力的良好习惯,使她在校期间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算是完成了这位母亲的所有心愿,她常说:“我不能给孩子们物质财富,但我可以给他们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

白驹过隙,日光荏苒。至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女儿已经退休,有着自己的公司。两个儿子一个是某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一个是某科技公司的副总经理。两个小女儿都在县城的学校担任老师。在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今天,幸福满满。

如今,老人已经垂垂老矣。一点也感觉不到这一辈子有多苦。老习惯不改。仍然是先穿旧的衣服,好吃的东西放起来最后吃。一有空就拾掇两平方米的小菜园。不管怎样,老人快乐就好!子以母荣,母凭子贵。愿老人长命百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