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西藏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依托工程项目建设,坚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全力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探索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完善的“截沙源、降风速、固流沙、增植被”的河谷防沙治沙技术体系,总结形成了“水利配套先行、工程措施紧跟、多措并举集成、实现生物固定”的河谷防沙治沙模式流程,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为全区防沙治沙提供了成功的技术模板。

据悉,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采取的相关措施包括试验示范草方格、树枝方格、砾石方格、尼龙网方格沙障和砾石压沙等机械防风固沙措施,前挡后拉固底削顶、片林防风固沙、乔木防护林带、多用途桑防风固沙、灌木林防风固沙、乔灌草相结合等生物防风固沙措施。坚持“乔灌草”相结合、树种选择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引进品种与乡土树种相结合,筛选出适宜的防沙治沙植物品种。

据了解,示范区种植沙生植物种类达14科27属34个种,成功试种推广花棒、柠条、沙柳、籽蒿、油蒿、梭梭、枸杞、沙打旺等引进沙生植物先锋树种。

在引种种植桑树、砂生槐、枸杞等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固沙植物的同时,山南市还引种种植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牡丹和芍药品种,并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砂生槐提取苦参碱药用价值和加工饲料生态产业化研究开发工作,探索综合示范区沙产业发展途径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