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隧道透水事故救援现场 供图/视觉中国
广东省政府17日发布通报称,已成立珠海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展开调查。
此外,北京青年报记者17日从广东珠海市应急管理局获悉,截至7月17日上午9时,救援作业面已向隧道内推进491.97米,距离受困点668.03米,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了约8米。但经过50多个小时的持续救援,目前仍然无法联系到被困人员。
7月15日凌晨,珠海市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1.16公里位置发生透水事故,导致14名施工人员被困。
通报
事故调查组下设三个工作组
广东省政府17日发布通报称,已成立珠海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展开调查。
根据广东省政府发布的通报,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493号令),为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广东省政府成立了珠海市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调查组,由省领导担任调查组组长,成员由省公安厅、司法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应急管理厅和省总工会以及珠海市政府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调查组下设技术组、管理组、综合组三个工作组。为加强事故调查技术支撑,技术组聘请了9名相关领域专家。
通报称,7月16日,广东省政府调查组在珠海市召开会议,明确了事故调查职责、任务和有关要求。调查组将根据“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进行全面、科学的判断和论证,查清事故的责任,依法依规提出处理建议,深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按程序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进展
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
7月17日,广东珠海市召开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透水事故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副市长张宜生通报了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透水事故救援最新情况。
张宜生介绍,兴业快线(南段)项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透水事故发生后,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各级高度重视。两日来,国家联合工作组和省市领导坐镇现场指挥,重点就隧道积水抽排、水库渗漏点止水和回填、临时存渣场清运、水文地质灾害管控、气象监测、应急通讯保障等进行逐一研究部署。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截至7月17日上午9时,救援作业面已向隧道内推进491.97米,距离受困点668.03米,隧道内整体水位下降了约8米。但经过50多个小时的持续救援,目前仍然无法联系到被困人员。
针对救援工作中遇到的复杂情况,采取了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隧道内通风条件得到改善,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时间大幅减少,救援工作的连续性和效率得到提高,隧道内抽排、泥浆处置、综合监测等工作持续推进。
难点
作业环境差 调整推进耗时长
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汕介绍了救援中存在多个难点。
一是现场作业环境差。由于救援器械设备使用的是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加之隧道内通风严重不足,导致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浓度数倍于标准值,虽然增设了送排风设备,情况有所改善,但随着作业向深处推进速度加快,一氧化碳浓度也时常超标,导致救援人员不能在隧道内长时间连续作业。此外,隧道内环境密闭,现场能见度不高,内部情况不明,随着作业面不断向前推进,涉水作业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是作业面有限。隧道左线、右线均有一条排水沟渠,占用宽度约2米,左线、右线隧道单线实际作业宽度约为8米,每条单线仅能并排容纳两台作业设备,同时还要铺设5至6条300毫米管径的排水线路,现场可用的作业面更加有限。
三是作业调整推进耗时长。作业向前推进过程中,时常需要挪动300毫米管径的水带线路,一段充满水的100米水带线路重量约6吨,挪动水管并推进作业面至少需要10名指战员;由于现场作业环境较差,大功率机械设备运转时间长,需要梯次轮换,调整过程耗费了人力和时间,也影响了作业推进的速度。
四是机器运转噪音大。这给现场沟通联络和工作指令的上传下达带来诸多困难,导致一线人员频繁往返于隧道内外传递信息,额外消耗了人力和救援人员体力。本组文/本报记者 屈畅 统筹/池海波
举措
探索蛙人下水等手段搜救被困人员
张宜生介绍,下一步,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加大救援力度:
一是加紧抽排水,根据实际情况对隧道顶板进行分段监测和加固处理,防止塌方;二是进一步加强隧道通风,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确保洞内气体指标满足施工安全要求;三是进一步做好技术准备,结合坍体随水流进入洞内的实际,细化洞内清淤工作,探索采取蛙人下水等手段千方百计搜救被困人员。
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汕也介绍,推进救援工作要做好作业人员安全进出管控,落实参战力量高效轮换作业,充分发挥指战员补位作用。此外,要主动对接各专业排水力量,实现排水不间断。
李汕表示:“我们将继续竭尽全力推进救援工作,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