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我的旅行故事,今天来到了重庆东部的西沱古镇,这里有条当地人称为“云梯街”的老街,我们去逛一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哦……”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一群摄影爱好者来到西沱古镇采风,正赶上西沱人聚会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准备一道道美味,各种民间特色点心摆满了青石街上的桌面,供人们享用。伴随着一阵明快的乐器声,土家族的“玩牛”表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街道那头,锣鼓声响起,妇女们齐心协力,舞动独具特色的水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首民歌,一种美食,一条长长的老街,一种独特的民俗,传达出西沱古镇特有的风情。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民歌,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红遍了中国的在江南北。它的曲调就是源自于背夫在这条古道上的声声吆喝。如今,在巴盐古道起点的西沱古镇,这首歌依然被人们传唱。淡淡的乡愁伴随着歌声,便回荡在了这一片青山绿水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落于重庆东部的西沱古镇,依山傍水走过千年的时光,这里古为巴州西界,比邻长江南岸的回水沱,所以被称为“西沱”。一条老街沿着江边的码头,弯弯曲曲地爬上古镇山顶,1124步石阶,高差160米的街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架云梯直挂苍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云梯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木斗拱的渝东风格建筑随坡就势,沿着街道比邻而建,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往来穿梭,为这条汉砖青石铺筑的老街,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记忆。秦氏后人讲述“这条街道,它是因为盐运而生,是有利于背夫背着盐巴爬坡上坎,而形成的一条街道。所以说,这街道里面有很多的梯坎,这些梯坎就是供力夫歇气,装运方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西沱是巴盐古道的起点,经水路运到这里的盐,沿着云梯街由码头运往湖南、湖北等地,川盐销楚,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成千上万吨的物资,靠着无数背夫的双肩双脚,沿着这条老街驮出了大山。在他们辛勤汗水的浸润下,西沱因盐而兴,逐渐成为川东地区的商贸重镇。如今,随着交通科技的发达,“背夫”早已成为了西沱的历史符号,但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为古镇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人们。为追忆他们的精神,留住古镇的传统文化,一些背夫的后代义务组织起了一支背盐民俗表演队。每当周末或是节庆假日,他们总会出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向往来的游客讲述西沱历史上发生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俗演出队伍正在表演的,是“千脚泉”传说中跺脚、吆喝的场景。云梯街上有一口古井,相传,宋朝时,街上住着一位老先生,每天,来来往往的背夫从他门前经过,时常口渴难耐,老先生就将自家的水井凿在了家门外,不仅供自己饮用,也让路过此地的背夫们取水歇脚。一年夏天,西沱天气炎热,水井逐渐干涸,来来往往的背夫来到井边,发现井里没有水,各个口干唇裂,看着这一幕,老先生十分心急,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每天清晨,他都会从镇外挑水过来,灌入井中。西沱镇居民介绍“但是,这些背夫一点儿都不知情,他们每一次经过这口水井发现,水井又有了清澈的泉水,就以为这口泉水永远不会干枯。但是有一天早上,老先生起来晚了,在他挑水的过程中,被一队早起的背夫看见了,看着这位老先生提着沉重的水桶,倒在井口里,这些背夫相当感动。他们才知道,每一口水都凝结着老先生的辛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夫们被这一幕感动了,全都停下脚步,为老先生跺脚鼓劲。没想到,随着跺脚声越来越强烈,突然间,井底重新冒出了一股清泉,从这以后,这口井水再也没有干涸过。为了让后代子孙铭记这滴水之恩,这口井便被人们命名为“千脚泉”。受老先生的影响,慢慢地,古镇的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摆上了一口水缸,方便过往的人们随时取用。如今,背夫们的身影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再也听不到泉边的声声号子,但古镇里的许多水缸却留了下来,满满的一缸清水犹如一面镜子,总会让后人从中照见先祖的美德,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铭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与人为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普通人让路人喝口水,指指路,这是行善,勿因小善而不为,从帮助别人这个角度而言,其实行善无所谓大小。不同的形式,不同层面的行善,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尽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释放善意,传递爱心,让人心温暖。与人为善的精神伴随着这条老街走过千年,在古镇中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