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稻花香,农民笑开颜。图为丙村镇溪联村稻鱼共生基地。受访者供图

32个省定贫困村、6821户150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这组沉重的数字到2020年底已全部“动态清零”,梅县区委、区政府用实际行动兑现了铮铮誓言和庄严承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梅县区一手坚决拔掉“穷根”,一手培育振兴“新根”,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该区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镇村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组团式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分类分级帮扶,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连日来,全区驻镇工作队陆续完成交接,驻村工作队活跃在梅县区的每家每户、田间地头。他们手握“接力棒”,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村到岗、开展工作,开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

●汪思婷 刘洪桥 曾健锋

人员到位

选优配强驻镇帮扶工作队

日前,梅县区举行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座谈会,欢迎广州市荔湾区驻梅县区帮扶工作组到来。据悉,荔湾区选派了26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进驻梅县区丙村、畲江、松源、南口、白渡5个乡镇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

此次荔湾区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刚从抗疫战场下来,便赶赴乡村振兴新的战场,令梅县人民感动。一直以来,广州市对梅州市真诚帮扶、成效显著,与梅县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荔湾区派驻梅县区帮扶工作组表示,他们将全力以赴延续好广梅两地的深厚情谊,加快熟悉交接后的各项事宜,准确把握真实的民情民意和目标要求,有序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把广州先进的经验做法带到梅县老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展现新作为,再创新辉煌。

与此同时,梅县区各级各部门表示,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珍惜机遇,主动对接,积极谋划,扎实做好衔接工作,共同答好乡村振兴答卷。同时要加强沟通,周到服务,用心用情做好后勤保障,真诚帮助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让他们顺心工作、舒心生活、安心帮扶。

驻梅县区帮扶工作组组长兼驻丙村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杨海伟到岗后,一周完成了21个村1个居委的走访。他表示,谋定而后动。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尽快熟悉了解各个村的情况,然后精准施策、扎实工作。

据悉,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梅县区随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启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镇村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同时,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组团式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目前,全区18个镇,按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高校毕业生志愿者、金融助理”组团要求和优势互补原则,结合帮扶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由省直单位帮扶1个镇、广州市帮扶5个镇、梅州市市直单位帮扶5个镇,区直单位组团帮扶7个镇(高管会)。

业内人士表示,从“驻村帮村扶户”到“驻镇帮镇扶村”的战略帮扶机制或方式调整,对于破解广东城乡二元结构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等分散帮扶单位向组团式的乡村振兴定点帮扶转变,可使得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更好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对症下药

分级分类组团式帮扶

据了解,梅县区提出实施分级分类帮扶,对不同的乡镇指定了不同的“帮手”。

——实施驻镇帮镇扶村。将全区18个镇分为两类,安排省直单位、广州市、梅州市直单位和区直单位开展帮扶。第一类重点帮扶镇,即区域中心镇、脱贫人口较多镇、人口大镇、综合条件较弱镇、省际边界镇、重点革命老区镇等11个镇,由省直单位帮扶1个镇、广州市帮扶5个镇、梅州市市直单位帮扶5个镇。第二类巩固提升镇共有7个,由区组团帮扶,一样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实施组团结对帮扶。结对帮扶工作与领导干部定点联系镇、脱贫攻坚期间定点帮扶关系相衔接,统筹整合“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农村科技特派员等资源,深入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组团结对帮扶。其中,区级组团结对帮扶的7个巩固提升镇(高管会),每个镇(高管会)安排1个区党政机关单位作为组团驻镇帮扶牵头单位,安排4个区直单位或省、市属驻梅企事业单位作为组团驻镇帮扶成员单位。

——组建驻镇帮扶工作队。组建驻镇帮扶工作队,协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被帮扶镇(高管会)需求,选派优秀干部、年轻干部驻镇帮扶,原则上每个工作队不少于5人,每3年轮换一次,采取分批次滚动轮换方式进行。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等重点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并兼任驻镇帮扶工作队队员。

日前,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商务局、市邮政公司、客家村镇银行等成员单位组成的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正式进驻石坑镇。

进驻石坑镇后,工作队马上投入工作。“我们能为群众做些什么?群众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工作队队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走访,并与镇村干部一起研究镇村相关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帮扶工作。

队长何海彬认为,乡村是锻炼和检验自身能力的“大舞台”,面对新任务和新挑战,工作队的队员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致力推动石坑镇全面振兴。“我们将紧紧围绕石坑镇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党建水平提升等方面,与石坑镇党委、政府紧密配合,一定能让乡村振兴这个宏伟目标在梅县区石坑镇落地生根,结出丰硕的成果。”何海彬说。

方案出台

聚焦“六个提升”任务

日前,《梅州市梅县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已正式印发,新工作、新目标也随之启动,结合梅县区乡村振兴实际,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方案》指出今年的目标,2021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美丽宜居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帮镇是着力点,扶村是落脚点。

为了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梅县区将重点聚焦“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农民增收水平、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六个提升任务。

此外,梅县区还将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引领、加强资金保障、加强人才支持、加强监督考核、加强驻镇帮扶工作队人员选派和管理、加强待遇保障”等措施,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提供保障。

《方案》指出,力争到2022年,全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逐步完善;乡村产业、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水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5万元。到2027年,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镇村落后面貌实现根本改变;到2035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总体实现,“百镇千村”振兴目标基本实现,乡村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将着重在产业振兴和美化城乡环境两大方面,结合每个镇村实际,围绕本地特色、特产来开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立足特色振兴乡村,同时充分用好我们从广州带过来的政策、资金,将它们用在刀刃上。”杨海伟表示,工作队将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投入到群众中去,握好“接力棒”,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