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海复星医药证实,旗下复星实业与台湾企业台积电、鸿海、永龄基金会委托的裕利医药达成1000万剂mRNA新冠疫苗销售协议,总价约合人民币29亿。这批疫苗计划捐赠予台湾地区疾病管制机构用于当地接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样的采购来得及么?

台湾新冠疫情暴发迅猛,确诊人数达到15249人,死亡数740人,死亡率超过5%,远高于世界公布的2%。而目前,台湾常住人口超过2300万,官方疫苗储备仅有700万,其中可能还包含日本捐赠的100万无认证的“高危”疫苗,即使总量增加了1000万,还拥有500万巨大缺口,能否有效遏制疫情传播依然存疑。

究其原因,有疫情、政治的多重因素,但核心问题是疫苗研发能力的缺失。

  后疫情时代 疫苗市场体量巨大

以台湾为例,如果疫苗覆盖2300万群体,单支新冠疫苗采购价为目前的45美元,每年消耗的疫苗成本就高达64亿元。台湾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世界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2021年4月,全球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88万,累计病例超过1.38亿。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呈现较广的变异情况,其中Delta变异毒株已传播至英、美、德、印等92个国家,为疫情的进一步爆发提供了温床。

2021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指出, 全球疫情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尽管全球疫苗接种进程有所加快,但各国接种进展不一,加之病毒变异,全球疫情不断反弹,让抗疫前景呈现持久战的状态。

后疫情时代的特点,预示着疫苗需要每年都打,而台湾的支出将是每年64亿。有分析预测,未来10年国际疫苗市场的需求将持续扩大。

  mRNA疫苗VS灭活疫苗,孰优孰劣?

台湾高昂的疫苗成本背后,是疫苗研发能力的缺失,而国内后疫情时代经济的恢复也正得益于疫苗研发能力的强大,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新冠疫苗有两种,一种为传统灭活疫苗,一种为mRNA疫苗,本次台湾采购的为后者。

国内接种的疫苗主要为灭活疫苗,抗疫效果更高(99%免发病,100%不会转成危重症),不良反应极低,但工艺较为传统,研发周期较长,灭活的过程导致免疫原性下降,需要进行多次接种。

相比之下,国际大型医疗公司生产的是mRNA疫苗,抗疫效果与灭活疫苗相近(有效率高达96%),但不良反应极高,甚至出现死亡病例,工艺较为先进,研发周期较短。

mRNA疫苗的最大特点就是研发快。和生物合成的传统疫苗不同,要制备mRNA疫苗,根本不需要“收集和纯化蛋白”等一系列费时的实验操作,只要用化学方法制备出和病毒体一样的mRNA结构就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RNA疫苗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不稳定。一旦周围温度高于零点,它们就很可能被分解掉,很多公司的mRNA疫苗必须要在-70℃的温度下储存,这为运输与接种带来更多变数。正是因为这种变数,此前mRNA疫苗一直未被行业认可,而实际上,新冠mRNA疫苗是这项技术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应用。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不断反复,Delta等变异毒株的流行,研发速度更快的mRNA疫苗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也成为各国及各大医药公司努力的方向。

  多方竞逐mRNA疫苗技术 仍存在技术盲区

在国外,美国Moderna和德国CureVac、BioNTech被称为mRNA国际三巨头。但18月前,Moderna还只是一家65亿美元市值的小型医疗企业,如今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美元。德国公司CureVac则多次遭美国挖角迁厂,被德国婉拒。这些情况都说明各国在mRNA疫苗领域已经展开争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国市场对于mRNA疫苗也逐渐展开攻势,上海斯微生物基本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mRNA技术的公司。2019年,这一领域又出现了苏州艾博生物、珠海丽凡达生物、上海蓝鹊生物三家公司。此外,近期上海复星集团与BioNTech的新冠疫苗技术达成合作,沃森生物和泽润生物的合作也逐渐为市场打开新局面。

不过,mRNA疫苗在技术层面仍有诸多限制,其中核心是脂质纳米颗粒 (LNP) 递送系统的专利问题。研究数据显示,外源 mRNA 很脆弱,容易被酶降解,很难进入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就需要一种 “保护装置” 将其递送至细胞中。而脂质纳米颗粒 (LNP) 就是可进行递送的 “保护装置” 中的一种。

在mRNA国际三巨头中,仅有Moderna拥有自主研发的脂质纳米颗粒技术,CureVac和BioNTech的LNP技术均为许可引进。但Moderna在该技术专利领域与另一家公司Arbutus产生冲突,并在此前的专利诉讼中败诉,无法绕过的Arbutus专利让mRNA药物的递送技术存在障碍以及隐患。

此外,有专家表示,mRNA疫苗的技术应用仍有挑战,如一些复杂疾病的疫苗,用RNA平台依然比较困难;另外,新冠疫苗中LNP和RNA用量很小,但在做治疗性的产品中递送系统摄入量会增加,因此该项技术的安全性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