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作为北魏京城96年,统一北方的战争发生在前50年的5位皇帝执政期间。从这之后,大量使用有才能的文官,开始了文明治国,其内容主要是推进汉化。
在平城京推进汉化这件事,让有的人欢欣鼓舞,有的人却坐如针毡。然而北魏皇帝的志向远大,态度也非常坚决,他清楚地认识到要从传统游牧民族到更高级的农耕文明,得通过彻底学习来适应,而且速度必须快,稍微慢一步,国家有四分五裂之危。
鞭长莫及的京城
公元452年,第五位皇帝拓跋濬登基。此时从整个北魏领土来看,平城京所在的位置是国土的边缘,而且交通十分闭塞。把首都放在平成这个地方,就好比拥有一座金山却不花,而是远远的看着。
平城京不利于发展,首先体现在农业的局限性。
塞外干旱少雨,庄稼长得不好,当遇上天灾,根本无力自给。
农奴作为贵族们的战利品,源源不断地从内地向平成集中,终于汇成百万人口,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交通不便,严重阻塞物资向平城运输。关中和中原富饶土地上产的大量粮食在运往平城京的过程中,运输工人就吃掉了一大半。
平城地处边塞不利于统一天下。这里距离前线太远,向南、向西扩张的战争,即便是走到黄河,也要花很多时间在路上,常常会有鞭长莫及之感。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权力改革。那些旧贵族不想失去他们的地盘、地位、家奴,不愿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更不愿服从按居住地的编制改革……
在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下,北魏汉化进程,困难重重。拓展?还是留守?北魏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孝文帝背后的女改革家
就在这个时候,北魏出现了一位强权女性,在她的带领下,北魏成功走向了文治道路。她紧握北魏权柄30年,期间大量任用德才兼备之人,开创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治国氛围。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大局由这位皇后主持,她对孝文帝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它“文明太后”十分贴切,因为她带领北魏走向文明!
首先,文明太后“执政30年”,这件事在北魏的所有皇帝里面都未曾有过的长。她是下令开凿龙门石窟的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然而文明太后是一位出生在长安的汉人,她深知中原的富庶和作为皇城的种种便利,认为迁都洛阳才是北魏的出路。
《魏书》上没有记载她的美貌,却描述了她的智慧和皇室望族背景。很多史学家认为她在迁都洛阳这件事情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隋唐的空前繁荣正是她力推的北魏发展路线结出来的鲜美果实。
众所周知,大唐奠定的强势汉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北魏在汉化这件事情上促成汉文明和唐文明的成功链接。从这一点来衡量其功绩,作为女性,吕后、武则天、孝庄也不能与她相比。
北魏在迁都洛阳前的这一段时间,是北魏最稳定繁荣的时期。云冈石窟建造集中了全国优秀的手工艺人,倾全国之力造出的佛像更为精美,内容也更加丰富,突出了释迦、弥勒佛,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维摩诘故事……到孝文帝迁都之前,大的石窟佛像已经完成。
公元490年,深秋一个寒冷夜晚,文明太后去世。按照她的遗嘱,薄葬在大同市北郊梁山南部永固陵。文明皇后的遗志被她一手带大的孝文帝拓跋宏所继承。
3年后,孝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辞拜了冯太后永固陵后,带着100多万军队和群臣百官借着南伐的名义,顺利到达洛阳。次年,孝文帝正式宣布定都洛阳。从那以后,大量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来到这片被黄河滋润的肥沃土地,揭开又一轮农耕文化篇章。
尾声
中原人在经历五胡乱华之后,很大一部分迁往了南方,一路走到面朝大海。很难想像南方潮州话曾经是大汉朝的官方语言。而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人却多是从关外来的部落少数民族。五胡和汉族从迁都洛阳起实现了大融合,最终孕育出包容性极强的隋唐。
北魏平城京这座持续沸腾了96年的都市终于该冷却一段时间了。但草原民族进化的脚步还没有停下来。孝文帝的汉化工程愈演愈烈。重压之下必有反弹,最终仍然不可避免成为了北魏分裂的导火索。
公元499年,孝文帝33岁的时候,在一片刀光剑影中突然死去,再也无法回到文明皇后的坟茔前拜祭,身后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几十年后,北魏爆发了六镇起义,接着分裂成西魏、东魏。西魏定都长安,东魏定都临漳(河南安阳)。两个国家的子民大都是北方迁移过来的鲜卑族,无论他们声称自己站在支持汉化的一边,还是反对汉化的一边,这些鲜卑人再也没回到大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