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始终离不开意境的营造。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即借景抒情,经过艺术加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即诗的境界。”山水画家常常通过凝练的笔墨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画面,让人在由实到虚的联想中体会到宁静悠远的境界,这就是意境。要营造山水画的意境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可染作品

一、情景交融。山水画里天道和人道是统一的,山水画家的创作过程既不是山水景物的死板再现,也不是情感的肆意抒发,而是通过独特的技法手段达到景与情的融合,从而实现“畅神”的目的。单纯的景物不能营造出山水画的意境,画中还必须融入画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反过来仅有感情肆意表达而无应有的景物描写,也不能引起观者的联想和共鸣。心有情思,注情入景,笔下才有意蕴和诗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宾虹作品

傅抱石的名作《不辨泉声抑雨声》,大笔挥洒,用墨如泼,描绘出一个风狂雨骤的画面。从奔泻的瀑布、横斜的雨势和茅亭中悠闲听雨观瀑的人物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画家那奔放的激情和高雅的情趣。情与景的融合构成了作品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意境。

二、虚实相生。宗白华先生强调,山水画意境的创构要“化实景为虚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最后达到“虚”与“实”的统一。实景,指画家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的景物,虚景是由实景引发的想象空间。清笪重光《画荃》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蒋和在《学画杂论》中也说:“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这些论证都道出了中国山水画通过虚实相生创造意境的过程。虚是光与气的流动,是宇宙的灵气。通过虚可以通向无边无尽的想象空间,使人领略到画面的“象外之象”,实处落笔,虚处传神。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以游于山涧的数点蝌蚪引导观者自然联想到十里之外不断吟唱的蛙声,使观者在由实到虚的审美联想中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抱石作品

三、宁静悠远。从审美角度看,山水画的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和宇宙进行的一种感受和领悟。中国山水画表现空间有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不同,但都不离一个“远”字。黄宾虹说:“意远在能静,天遥自绝俗。”强调山水画通过“远”来表现超凡脱俗的境界。山水画为什么要表现“远”呢?因为画本是有形的东西,而“远”能突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延伸到遥远无限之处,引发丰富的联想。山水画通过“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来实现“道”的追求,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的山水景物之中,让人体会庄子“游无穷”的“道”的境界。

中国古代许多山水画家通过内心修炼,表现了纯净无尘、凡波不兴的“天人”境界。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云雾缭绕,楼阁参差,群峰竞秀。江面一望无际,远山虚无缥缈,渔舟若隐若现,将人带入深邃悠远之境,给人以无限的意会和联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诜 烟江叠嶂图

四、山水画意境的生成有待观者的参与。画家的创作将有限表现为无限,将千里之景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则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之间体味到百里之遥。一方面,山水画将观者带入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激发人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观者又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个作品,通过再创造补充作品的内涵。因此山水画的审美意境要靠画家和观者的共同创造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