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一男子急用钱,便来到某银行,想要取出自己的14万块存款,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这笔钱当时购买的是保险,取不出来,男子瞬间懵了,说好的存款,怎么会变成保险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据男子介绍,当时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曾索要自己的手机,操作了一段时间后,告知其业务已经办好了。

当被问及当时是否有签字环节,男子表示记不清了,但明确自己当时的诉求是存款,并非买保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样的场景,感觉似曾相识,相信银行这样的套路,不少人都遇到过,对于警惕性高,自我防范意识比较强的客户,一般会在详细询问后,及时拒绝,但对于那些比较粗心大意、或者年迈的老人,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前段时间回去看父母,老爹让我帮他整一下手机,于是我就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开通理财的短信,不禁大吃一惊。

经过询问,才得知老爹前几天去银行办业务,银行人员告知开通一下理财功能,可以赠送不少积分兑换礼品,老爹被占小便宜的心理驱使,爽快地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爹使用的是老年机,根本不能在手机上操作,全程都是工作人员用自己的手机操作,老爹只需要提供一下自己收到的验证码即可。而赠送的积分,也只有手机终端才可以使用,对老爹来说完全无用。

我被惊出一身冷汗后,陪着老爹怒气冲冲地来到银行,关闭了理财功能,并查询了老爹的存款情况,发现没有异常,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整个过程,大堂经理笑脸相迎,并不断道歉,说他们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为之,直到离开银行,老爹还一再责怪我,说大堂经理是老乡,不会骗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只能从内心暗自庆幸,好在我及时发现了,好在那次老爹没有去办理存款业务,否则,理财产品早就被买下了。

为了避免父母上当,我一再地叮嘱他们,对于手里的钱,只采取保守理财的方式:

1、存有纸质存单的定期。

2、购买有纸质单据的国债。

虽然这两种方式收益都不是太高,但对于完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对银行业务不太了解的老人来说,这种方式是最安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中的男子,看上去年纪并不大,本来选择的是存款产品,也并没有错,却稀里糊涂地被工作人员暗箱操作成了保险产品,这其中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就出在签字环节上。

如果当时签字时,男子仔细地读过了相关条款再下手,估计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签字时,态度都比较草率,很多时候,条款类的文件,读起来确实枯燥烧脑,但这并不能成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理由,现在是法治社会,当出现任何纠纷,白纸黑字,是最有利的证据,签字时,不字斟句酌,潇洒地大笔一挥,往往会吃了哑巴亏,事后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银行方面。

曾经,银行是百姓最信任的地方,手头有了多余的钱,都会放到这里变成存款,但现在,个人觉得,这里却乱象丛生。

首先,银行的产品越来越多,五花八门,很多保险与理财产品,让人眼花缭乱,难以与存款区分。

其次,服务柜台没有明确的分区,有些并非银行正式员工,却穿着统一制服,推销各类高风险产品。

再者,很多员工的收入都与任务挂钩,为了增加业绩,他们往往会绞尽脑汁,以高收益为诱饵,说服顾客购买他们推荐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木子想说,天上不会掉馅饼,远远超出正常收益的产品,往往存在陷阱,一定不要被贪便宜的心理所左右。

另外,尽量购买单一属性的产品,存款、理财、保险分开,混合产品的风险往往最大。

家里老人如果年纪大了,需要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子女最好能陪伴这样,帮老人把把关。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