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想自己从教这么多年来,特别是在师傅赵伟老师的指点下,我觉得自己在教学前想的多了,教学中实践体验的多了,在教学后反思的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在街上买菜时听到两位家长在为自己孩子选择去哪个兴趣班的对话,勾起了我对怎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的再次认识。对于报兴趣班我也算是过来人,我的孩子学习吉他拜过两个师傅-----F老师和ZH老师。F老师在一个假期指导孩子弹唱过3首歌曲,每首歌曲弹唱自然熟练,学习结束后还进行了汇报展演,我们觉得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真的很不简单。ZH老师在一个假期只指导孩子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和弦和一些指法,好像弹唱的歌曲还不足2首。如果单纯的看数量或者看结果好像应该是F老师更有技术,学生弹唱的歌曲多而熟, ZH老师一个假期竟然连孩子2首歌曲都没教会,家长们自然会觉得钱好像白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经在一次家长会上解答了家长们的焦虑,事情是这样的,我每次接收到一个新班时,都会对学生进行郑重承诺----“三不”承诺,即一不拖堂,二不占课,三家庭作业不超过5道题。学生回去就会和家长反馈,家长一听这不就很担心么,所以就提出原来家庭作业多还成绩不高,孩子又不自觉,这样下去……,家长的担忧完全可以理解。于是我把孩子学吉他的故事讲给了他们听,从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F老师给孩子教熟了3支歌曲,确实很厉害,但如果给他一个新曲子,他就会无从下手,而ZH老师看似教的曲子不多,但孩子学会了吉他的各种和弦的指法,给他任意一个曲子,他都能很慢地弹出来,下一步需要的是时间上的强化练习即可达到熟练的程度。学习数学也一样,如果想短期内看到效果(成绩的变化),那只有一个办法,一种题反复反复练习,绝对有变化,但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上有真变化,那需要的就不是这种机械式的训练,而是学会如何学习?即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即使碰到陌生题都能想办法把它解答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课前根据所学内容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思考如何恰到好处地和教学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会出现哪些误导性的问题,毕竟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数学是不一样的;课上我们会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拿出来作为一节课的探究内容,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和我一起去思考从哪突破?为什么是这么想而不是那么想?同样对于考试试题也一样,我们一定会进行找“坑”---埋“坑”---创造新“坑”活动,让所有可能的“坑”彻底消失;课后我会根据学生的上课反馈情况布置几组对比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度认识。我始终认为学习数学就应该像学习吉他一样一定要先学会一些必要的方法,然后才能谈熟练、谈高质量的问题,而不是盲目的大量练题,否则我们的学习也就会出现老师讲过的会,但还不一定对,如果老师没讲那绝对不会的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曲实验小学 王培峰)

发布:晋北文化平台

作者:王培峰

编审:张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