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省钱能省出一套房吗?

只要你想,就有可能。

最近被强烈安利的新剧《月刊家》,剧中的女主就是个立志搞钱+拼命省钱买房的打工人。

一口气看了10集,代入感太强,已经开始骂我自己了,怒去删了整个购物车。

女主罗英媛,干了10年编辑,到了30岁还是零存款,发现自己面临住房危机的时候,下决心开始省钱买房。这剧整个调调是小丧气中带点治愈感,女主为了买房,重新开始规划支出结构,超级拼。

如果你也正在规划买房/学习省钱,看这部剧代入感会更强。

剧中也面面俱到地分享了保姆级省钱/抠门tips,可以直接上手。

#实用款精打细算干货#

我宣布女主是抠组十级会员,她很用心追番男主录制的买房投资视频,并且马上执行。

想存钱,第一是不能浪费,掌握自己的消费。

一杯咖啡4千元看似小钱(韩元),但一个月就是12万,一年下来也有100多万。

剧中列举了很多熟悉的场景和细节,比如跨行提款会产生手续费,还不如多走两步路。

如果步行上班,就可以省下通勤费用,还能锻炼身体。(当然仅适合与步行20~30分钟以内的同学)

生活中有很多花「小钱」的地方,如果能学会分类,也能省下不少。

她抹面霜绝不浪费,一定要用完再买新的;挤护手霜也坚持「物尽其用」,直到用完最后一次。这也说明大量囤货完全没有必要,有一个定律是一旦觉得自己存货很多,用起来丝毫不会心软。

剧中女主有个「把贫穷倒过来念」(韩语谐音是我自己)自我警醒方法,可以杜绝各种不必要的开支,节流也是汇聚小溪成大海的。

女主省钱第二大法,依据不同的目的来划分户头。这个实操性也很强,大部分人攒钱都是这样开始的。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几张卡,可以充分利用好它们,把生活费和目标金额存钱罐、心愿基金分类,这样既有章法,也能看到攒到钱的幸福感。

第三,坚持每天记账,一目了然。《风平浪静的闲暇》里女主也有一个可爱的记账本,这是很好看明细、控消费的方式。看到一周省下来的钱也会有成就感。

第四,做好开支计划,一天一万元,并给自己暗暗打气“今天绝不拖累明天的自己”。

这个方法还挺实用的,我们也可以按需定额,反正今天超支了,惨的是第二天,这种暗自小警醒真的很管用。

就像女主即便包包拉链不好使,也要再忍一忍。

心情不好想去喝一杯,但在买房面前,消费要让位。

省钱也需要坚定感和目标感,如果买房的意愿没有那么强烈,也是坚持不下去的。

所以第五,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很重要,对一个大手大脚的人来说,攒钱比考研还难,所以得找到同伴一起坚持上岸。

女主后面有一起省钱的便利店伙伴,平分买一送一的商品。

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是更强烈推荐上班带饭的,自己可以研究一些简单的菜,慢慢培养烹饪细胞,这也是在锻炼独自生活的能力。

总之,省钱就是要——一块也是钱,常挂在心中:

但有一点切记:不可以牺牲健康为前提。剧中有个情节是,为了省钱,女主找房没走正规渠道,选了个又破又诡异的地方,结果晚上真被房东儿子性骚扰。

这里挺写实,很多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有可能会因为图价格找不正规的渠道,又或者裹上二房东甚至三房东。

省钱有道,安全第一。我自己的找房经验是看正规小区房,水电是民用的,周边生活设施都很全,环境可以不用太好,另外万一不想通过中介找,很多小区门口会张贴直租信息,可以尝试联系房东,但一定要正规,多花点精力考察,且签合同。

#省钱也是一种自我管理#

看到剧中30岁的女主把悟出的生活哲学分享给后辈时,就觉得如果生活中也有人说了同样的话,赶紧好好珍惜。

过来人总告诉我们趁年轻抓紧省钱上车,不要过早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我现在觉得这些建议是有用的,不仅仅因为买房是当下最抗通胀的方式之一,不管多久都能保值,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也能治愈焦虑。

把它当成一项自我投资,怎么算都不吃亏。

像我有朋友前几个月刚顺利上车(在武汉),感觉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我很羡慕她从毕业之初就建立了攒钱思维,她没有频繁跳槽,内心一直很坚定。付完首付之后她反而一块石头落地,虽然每个月要还贷,但她已经在消费支出调控上如鱼得水了,背着房贷的人往往更有成本意识。

以前总觉得,再怎么省钱也发不了大财,还不如不省,但其实省钱买房只是其一,省钱能够让生活更加有序,自己也能重新审视消费结构和习惯,把省下来的钱用在自我投资上。

最明显的就是打破思维定式,就像剧中女主的前辈劝她买买买,觉得有活动的时候买就是赚到了,实际上也是陷入了误区。有活动的时候拼命囤货还是不可,仍然要灵魂自问:我真的需要吗?

精打细算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小情趣。

我们推荐过的《昨日的美食》里,男主的精打细算画风就很萌,他自控能力极好,每天掐着打折点去超市,精通各种优惠情报,坚持自己做饭,特别治愈系。

日综很喜欢拍那种省钱达人,《幸福穷女孩》里的妹妹靠省吃俭用真的省出了一套房,还有一位省钱女王7年省了100多万日元(注意是省下,不包括收入存钱)。让我觉得神奇的是她惊人的动手能力和执行力,竟然在家里研究怎么发电,太拼了。我们学习常用款省钱思路就行,事实证明,坚持下来真的会有效果。

精打细算也是在优化生活资源配置,平衡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张弛有度的自我管理能力。

有规划、有目标的生活方式其实也可以串联到工作中,过日子有成本意识,职场中合理利用资源、自我规划的能力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国产剧主角都是假穷#

《月刊家》画风是轻松治愈的,虽然女主角很苦,但她很容易从细碎日常中获取到快乐,不管住哪里都尽量把出租房装扮得很温馨,花心思让自己住得开心一些,职场刻画部分走的也是怪诞抓马风,很好笑。

这部剧把买房这个公共话题,放到不同阶段的职场个体面前,像是把每个人的心思和境遇解剖给我们看,就还挺有共鸣的,丧文化里透着满满的温情。

开篇就戳心窝子:按照平均月薪,有人可能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一间房;

再看女主的年轻男同事,因为买房“摇号”发愁,积分不够无法上车,没房=没老婆本,看来大家在这点上国情一致。

重点是这剧写实。

剧中大量篇幅讲女主抠门节俭,并且把这种节俭落实到生活各个角落。

女主条件不好,家里经常问她汇钱回去,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她雪上加霜,所以她只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好不容易要满足的愿望只能先泡泡汤。

她想攒钱,所以什么苦都能吃,不敢轻易辞职。当主编找不来可以和老板共事的员工时,前辈第一时间想到了她,标准是「奴性要强」。

当同事们起哄让她请吃饭喝下午茶的时候,她满脸都是捉襟见肘的窘迫。

不夸张地说,国产剧几乎没有这种片段,都市偶像剧里的女主角都是毕业空降高层岗位,实习就住市中心大平层,只凭一张小嘴叭叭自己很穷。

《安家》里的房似锦消费原则是钱必须花在刀刃上,为了省钱租很便宜的凶宅,但她偏偏又是能干饭的大胃王人设,到底还是少了几分说服力。

印象中上一次在国产剧里看到省吃俭用的女主,已经是10多年前的《蜗居》了。

海清在里面也是为了攒钱买房,每天节衣缩食,骑自行车上班,吃挂面配榨菜,打好几份工。

妹妹过来,冰箱里连一个鸡蛋都没有。

每次和女儿打电话,夫妻俩也是掐着时间挂机,因为那时候打长途花费很贵。早年还有那种IC卡,很多打工人都是去公用电话亭插卡打电话回家的。

剧中的生活细节都超级写实,谁看了都会说一句太省了的程度。

现在国产剧里的普通人在消失,观众必然也越来越无法有共鸣,毕竟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平平淡淡,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拼命努力的。很多人披星戴月省吃俭用,只是为了在一座城市拥有一扇窗。

真实生活比糖果剧扎人却也贵在真实。

我们不用过十年前剧里的那种苦日子,但像现在《月刊家》这种实用度很高的剧情,我们还挺愿意看到的,也算是给消费主义大环境下的现代人一个生活指南。

危机感和穷不穷没多大关系,是当下时时都需要的东西。

我发现在不过度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会过日子」绝对是一种优点,很多深谙省钱之道的人,日子久了也成了小乐趣,与各种消费陷阱斗智斗勇,很有成就感。

这几年各种省钱小组出圈,大概也说明,大家的抗风险意识越来越高了,即便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也要更懂保值增值。优化消费观念,也是在给自己攒本。

抠并不丢脸,这种平平淡淡的励志感也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