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之暇,余旁设诗文、绘画,偶有所感辄记之,聊以抒怀、言情。”

——孙伯翔

功夫

书家能否使每一根线都达到变化起伏的独立完美,是书家是否具备功夫的关键所在,有多年修炼的功底,便能以自然的形式流露出来,即所谓“虚实相生”、“动辄合度”,此时的点与画既是法,也是情。

见笔

写字,首先要见笔,然后再求变化,再追求不见笔,或是时隐时现。不管画好画坏,一定要见笔, 要有质感。写字也是这个道理,没有质感,什么都谈不上。

用锋

要学会八面用锋,但行笔必须正。只有正才有起伏,只有正才有变化,只有正才有生命,只有正才有声音,只有正才有节奏。

捻管

多年来对“捻管”问题争论不休,结果是谁的权威大谁就算是正确,其实不然,当因人而异。捻管与执笔高低一个道理,要根据笔者自己来抉择,不能绝对,更不能命令。以何为依据,艺术效果好是最正确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命

一笔一画自成生命。

疏密

书法不应该写简化字,更不应该在书法创作中提倡写简化字来代替繁体字。因为书法创作所要解决的- 个主要矛盾就是疏密矛盾。正是由于对立统一,才构成了书法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美。

矛盾

一幅好字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笔法、结构、章法、行气、俯仰、疾徐、刚柔、延伸、跌宕、虛实、疏密等等。简言之,是既相矛盾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永远充满辩证哲理。书家当有能力挑起矛盾,而后又有能力平和矛盾,知其阴必晓其阳,天覆地载,万殊一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静

在书法中,一个笔画就是个完整的零件,多个零件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机械。楷书要做到动起来,行草要做到静下来,这样才称得上是好作品。楷书切忌死板。在微妙处要察、要悟,要在微妙处见精神。

反结

这类少数反结安排的字,在《张猛龙》的主体结构中和以方为扁的匠心经营中起着挑起矛盾又平和矛盾的作用,呈现一种个性美,这种个性美给共性美赋予了无穷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熟

"熟能生巧”这句话对一般技术性的操作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艺术语言就行不通了。熟很有可能造成一种弊病,因为熟固然能生巧,熟还能生俗,还能生死。“画到生时是熟时”,是先人对艺术规律的最好总结。

入微

习书或创作关键在于微妙之处,越不着意处,越要着意。

妙理

《始平公》结体属于方正一类,但是在方正之中又有细微的奇险变化,这就是“魏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的妙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妙

现在我们的青年人脑子相当聪明,却往往不注意书法的奥妙之处,但是书法中最宝贵的地方正是在它的微妙之处,古人说过“法备而书微,法简而意工”,就是这个道理。你做不到这一点,不但你提不活,更难达到落笔成形。比如《爨龙颜碑》,它笔都是笔锋起挺,那简直是太高了。.... 在形似之后要找出它的最微妙的地方,包括笔法,也包括结...然后再下笔亲自去体会,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精微

我不懂京剧,但是非常喜欢看,喜欢听。其清音的多变化,其形态的多变化,特别是须臾间、细腻处的叫绝处,都与书法的微妙处息息相关,这是整体中的精髓,否则失去细致,败于全局。

灵动

始平公》笔画那么厚重,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字,每一笔都有一种飞动之势,而且显得非常灵动,一点儿都不显得笨拙。写字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把它写得飞动起来,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气

魏碑,要想法把《始平公》的雄浑、厚重和《张猛龙》的灵动、精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追求大气的同时,还应该追求一种静气,要做到静中有动。

知性

创作要由平日所积累,同时也要求写自己的文章、诗句,我想这不是有意去表现自己的文才,因为只有知其性,才能达其情。

风格

无论写什么,写到极致就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贼胆

我经常讲:做人要老实厚道,搞艺术则要有“贼心贼胆”。其实就是借鉴,为我所用。

脆生

楷书不容易写,要把字写得动起来,一定不能死板。要脆生,像脆沙瓤的西瓜那样,吃起来痛快。决不能像肉瓤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构

结构首先要做到结实,然后再想法去破它、化它,不然永远写不出来。写字既要有性情的东西,又不能失去法度,要在法度中体现出性情。

静境

我觉得书法最重要的地方不是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形,而是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心”,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静”的境界。

品评

什么是好作品呢?基本的笔法掌握了,微妙处一丝不苟, 结体也合理,章法错落有致,墨的干湿、燥润,还有笔画的飞白,正着看舒服,倒着看还舒服,这就是好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