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社会关于学术问题一直都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存在,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对于学术研究只是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皮毛,便拿着十之一二的文墨便开始流传,为自身谋利。

以至于很多人都深受其害,而真正能够沉下心思专心致志钻研学术问题的人却已经不多了,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王海光曾经对学术问题进行了非常犀利的评价:臭不可闻的中国学术江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王海光教授批评学术造假

王海光教授1954年出生在山东,自小便勤学好问,成绩喜人,现于中央党校党史部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共党史教学研究工作。

在职期间,王海光教授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积极撰写学术研究报告,对于现在的学术问题,王海光教授可谓是痛心疾首,教授认为现今社会有一类“毒瘤”,对于真正的学术一知半解就敢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来谋利。

大量的学术垃圾从他们的手中流出,而其中的一部分人还走上了学、官、商道的上层,将各个不同渠道的资源整合共享再借助外界的噱头来提升知名度,不同方向互相扶持以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以此来最大限度的为自身谋取利益。

用以假乱真、趋炎附势的方式来荼毒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还逐渐地有更多的人想要不劳而获习惯了弄虚作假,并且想要借着此道获利,周而复始会引起极大的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些造假者所有的行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赚钱,王海光教授将这些人的名目分成了会议学术,职称学术,项目学术,媒体学术,关系学术,泡沫学术,概念学术等一一做出了揭发。

其中的会议学术就仔细讲述了一部分人无论会议是否具有明确主题、研究价值和方向都一定会在场,而且非常热衷参加此类会议。

而且在会议的过程中根本无法提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言谈举止之间尽是暴露本性,哪怕口中言论贻笑大方也在所不辞。

对于他们来说,会议的内容根本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参加会议的人脉,他们只是为了在会议现场混个面熟,这样便拥有了他们塑造自身形象的资本和后续的一切活动的铺垫。

哪怕第一次出场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也无所谓,甚至他们可以自发地以研究学术为名头来组建会议,并且为自己加上看起来高贵的头衔,便成了他们想要跻身于学术界的垫脚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学术问题作假层出不穷

至于职称学术背后的阴暗面就更是显而易见了,他们甚至还不如会议学术的人,他们在学问上可谓是一窍不通,但是却在称号上彻底做到了“赫赫有名”。

光是社交媒介上的教授、导师、专家等名称说出去就足以让很多外行人为之敬佩,学术上作假,数据上暗箱操作等行为将原本正直的职称评比弄得乌烟瘴气,在大家眼中看着无疑就是跳梁小丑,还将一些原本珍贵的职称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项目学术就更是那些人眼中的“香饽饽”了,自身没有任何能力,却能挤破了头去争取一些能够让自己名利双全的项目。

凭借着关系拿到项目以后便开始组织一切人力物力,进行东拼西凑的恶劣行为,而且这些项目一般立项就等于成功,这些人更是不可能放过这种好机会。

时间一长,哪怕原本想要努力研究出成果的人也会因此而备受打击,丧失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在现今社会中多媒体技术发达,一些利用媒体学术获利的人哪怕没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蕴,但是在炒作一道上精通,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学者的形象,自然而然会有很多不明所以的人为之跟风。

到时候拥有了知名度,不断地上电视接通告,接受记者的采访,开口说出来的话加上几句名人名言的引用,便可以将自己的人设立住,到时候名声和利益自然会随之滚滚而来。

而一些记者们更甚,为了博话题夺人眼球,不惜歪曲事实和这些人同流合污地进行炒话题,到时候名声打出去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导师”也随之诞生了。

王海光教授认为那些人哪怕写出的学术研究粗略不堪,但是无论是评定职称还是职位晋升,只要打点好了关系,接下来的路就会一往无前的畅通。

而且时间一长,这个流程就会自动自觉地构成一个关系体系,从而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方便”而加入到其中,彻底变成一个垄断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学术江湖臭不可闻

王海光教授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只好将这样的行为写出来,公之于众,让大家能够深刻的引以为戒。

还有一类人主攻泡沫学术,努力研究出的东西只是虚有其表,根本经不起任何深度的挖掘,而且是以工厂批量生产作为人生奋斗格言,并且一直想要以数量取胜。

也正是因为有他们这种人的存在,才使得市场上大批量地出现抄袭、模仿、灌水等换汤不换药的学术研究,甚至还自此养活了一大批代笔的人。

而教授提出的这些问题中有一类专门研究概念学术的人最为可笑,他们没有深刻挖掘问题并且付出研究的能力,更不能提出任何新的思想和理论。

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放弃学术上出风头的机会,所以便转身寻找了一个非常“便捷”的办法,他们为了能够出名,仗着自己的职称和身份来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名词或者概念。

这一点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引经据典,更不需要实地考察,只要能够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释便让人无法对其进行反驳。

这样的一类人最是油滑,而且已经深谙学术造假之道,甚至很多学术大家都无法对其揭发和打假,毕竟他们口中的一切都是从无从考证的事情演变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光教授将这些人的存在统称归类为浆糊学术,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混淆学术研究,更是做一些欺世盗名的举动,让更多的人对学术研究有了抵触情绪和不信任。

在利益和权力的面前,真正能够维持本心一心钻研学术的人本就不多,其中还混杂着很多心思不纯之人。

王海光教授能够言辞如刀的就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批评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清醒过来,让专心向学之人以此为警示,一定要保持本心,方能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