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9.3分的《觉醒年代》它来了,它从历史走向了当下的潮流,走进了千万年轻人的世界,让人兴奋不已。曾几何时,那些九年义务教育背的课本,都如数家珍般呈现在镜头上,我们开始渐渐明白,南陈北李究竟是何路英雄,鲁迅是在什么心情下写下了《狂人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课本中那些荒诞的历史被真实还原,我们才明白了那些领路人的心境,不得不说,《觉醒年代》不愧是今年的绝佳好剧。

《觉醒年代》不同于传统历史题材,它虽然是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核心,但展现更多的却是那一代伟人们的生活,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个真实且立体化的人物,我们看到李大钊在学业和革命的路上纠结过,看到陈独秀被自己的儿子和学生质疑过,也看到过胡适对激进派的意见反复被驳回,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故事,那些课本上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讲完的故事,在这些人的身上,都是一辈子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觉醒年代》为什么广受好评,想来也是因为导演和编剧对这部作品的打磨之细,用情至深,这才使作品和观众产生了共情。这部作品呈现出来的人物都非常真实,他们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是也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做着照耀人民的光辉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过《觉醒年代》的朋友们向来都对陈独秀和陈延年这对父子的感情线印象深刻,这两个人就像是中国传统父子之间的缩影。陈独秀确实是一个英雄,但是他也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和丈夫丈夫。在故事中,陈独秀的两个儿子与自己常常争锋相对,甚至到了弩张的程度。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出场时,宁可在外做苦工讨生活,也不愿意接受父亲的恩赐,见面总是大吵一架,互不相视,为什么父子俩会有这样深的隔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都要从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说起,陈独秀逃亡日本,陈家老小都全数留在安徽。陈延年看着自己的祖母去世,父亲不回家奔丧;母亲高晓岚病入膏肓,父亲不管不顾;堂兄陈永年惨遭酷刑,堂妹为了兄弟俩能活命,愣是死在了刀刃之下,诸如种种,陈延年痛恨父亲的绝情,更痛恨他的“抛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从陈独秀朋友的口中,我们也得知了当年的一部分真相。陈独秀逃亡日本,他也想回到中国,但当年袁世凯追着人不放,他回去就是一个死。陈独秀还不能死,他的命太重了。当然,见证了这段历史的我们明白,陈独秀确实贵重,如果没有陈独秀,也就没有新文化运动,也没有如今的民主独立,但对于陈延年来说呢?他们不该承受这样的痛苦,父亲这个角色的缺失,让他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也受了太多的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独秀和陈延年一直无法和解,父子俩之间有深深的鸿沟,两个人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政治立场也全不相同。《觉醒时代》用了极长的铺垫讲述了这对别扭而拧巴的父子,是如何走向和解。这其中,就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当其冲的一个重点是,陈独秀和陈延年是同一类人。在故事中,我们看到陈延年非常痛恨父亲,但哪怕如此,每当陈独秀大谈政治,国情和未来,陈延年总是竖起耳朵偷偷听。表面上,陈延年称呼自己的父亲为“陈独秀先生”,但实际上,他对这个“陈独秀先生”创办的《新青年》十分支持,陈延年不仅仅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还积极为这本杂志宣传,时常带着弟弟到街头卖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来,陈延年其实同陈独秀一样,骨子里都是报效祖国的命。这也让我们看到最后的饭桌上,陈独秀一杯热酒,洋洋洒洒同家人道歉,他要前往一条更为崎岖的道路。而这个时候的陈延年同父亲有着一样的志向,兄弟俩一人一杯酒饮入肚,父子彻底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陈独秀和陈延年虽然互相不认同,但是他们彼此尊重。在故事中,陈延年只“报复”过陈独秀一次,那是陈独秀刚回国的时候,陈延年带着自己的弟弟往陈独秀的饭菜里塞了一只癞蛤蟆。但饭桌上,陈延年还是对满桌的叔伯们道了歉,甚至对自己的姨妈也愧疚万分。在这件事之后,陈延年同自己的父亲断绝关系。陈独秀虽然气愤,但他却把那只“无辜”的癞蛤蟆丢了出去,放他自由。其实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父子俩的品行如一,虽然坚持自我,但都非常尊重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当陈独秀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大举新文化运动的旗帜,陈延年也会在台下认真听讲,为父亲鼓掌。陈独秀也是如此,陈延年三番两次顶撞他,但是他还是十分欣赏儿子的性情,他称自己的儿子是懂得大仁大义的好青年,也常常硬着头皮鼓励儿子知行合一。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们都把彼此当成了独立的个体,或者说,抛开父子这一层亲属关系,他们也是互相欣赏的革命同志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陈独秀和陈延年之间有着非常深的链接,这种链接就是中国人都逃不掉的血脉之情。辜鸿铭上课时,课堂下的学生曾嘲笑辜老留着大清的辫子。而这个古老这样说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里的辫子是无形的。只要你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你们都要攀附这根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乍一听,辜鸿铭像是在说国人迂腐,但实际上,这说的是中国人的本性,中国是一个有“根”的国家。我们常常说的落叶归根,也是这个意思。血浓于情,陈独秀和陈延年也始终有一根辫子相连接。陈独秀虽然几番被陈延年口中那个“顽固不化的大家长”怼得说不出话来,但不管陈延年怎么惹他生气,他对这个儿子始终非常关心。陈延年也是如此,当他长大后投入了革命事业,他才能够明白父亲当年的无奈。这种理解是基于亲情的缔结,这是父与子的和解,更是两代人的和解,是中国人“归根”的终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和陈乔年奔赴法国留学,陈独秀亲自送儿子远行。到了车站之后,他一句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将儿子的行李搬上车,同时,他递给儿子一袋炒好的南瓜子仁,那是陈延年最爱吃的炒糊的南瓜子仁。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都藏在了这袋瓜子仁里,都藏在了那些无声中,藏在了渐行渐远,越发冷寂且凝重的泪水中。

陈延年转过身,终究还是抱住了无言的父亲。父子三个人没有一个人开口,但是他们都明白,彼此要奔赴更遥远也更艰辛的道路。编剧为我们展现的陈独秀,正是中国大部分父亲的缩影,他们就像一座大山,默默无闻为自己的孩子做着所有的可能。这样的父亲看起来冷漠,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们身体力行地为我们树立榜样,正如陈独秀那般,他不被理解,被万众唾骂,但是他仍然要选择自己的革命道路,这也同样给了陈延年更多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太宽,我们常常无法抉择到底该如何才能不愧对家庭,不愧对家人,不愧对良知,不愧对梦想。正如陈独秀,他看着那些亿万万流着血流着泪的国人,一路奔赴,他自然也知道自己儿子的痛苦,但是他没有选择,这是一代革命者的“牺牲”。而他的儿子陈延年,同他一样奔赴着同样的革命道路,这也正代表了这种“牺牲”,恰好是最正确的选择。

#觉醒年代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