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进行了一场悲壮的百日维新之歌。戊戌变法在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狂笑中惨痛宣告失败。而在中国的维新变法之前,日本也进行了一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中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最终日本借此跻身世界经济、军事强国。

为什么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此问题,我们引出今天要讨论的两个人物:高杉晋作和桂小五郎。他们分别为明治维新前三杰和后三杰中的人物,并称为长州藩两座巨塔:文之巨塔桂小五郎,武之巨塔高杉晋作。

同门结缘,相约共赏日本黎明

幕末时期,德川家族的统治被世人诟病。黑船运动中日本被强制打开国门,列强侵入日本社会传统的经济形态,风俗传统在德川家族的卑躬屈膝中几乎被粉碎,由此攘夷倒幕运动兴起。在倒幕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吉田松阴。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人间接将幕府推向了地狱的深渊。至于原因,高杉晋作和桂小五郎都是他松下私塾的弟子,除了这两位,还有久坂玄瑞,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等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其中伊藤博文在戊戌变法时还来到了中国。

桂小五郎和高杉晋作相识在松下村塾,在桂小五郎成功担任练兵馆塾头后,就接高杉晋作等同门进入练兵馆学习,他们此时的共同目标,不过是追随老师。桂小五郎游历各地,遍交好友,为老师的活动做打点。高杉晋作苦练剑术,为未来做准备。二人的命运就这样交织着盘旋向上。他们或许可以永远这样——一文一武作为普通人生活下去,如果不发生那件事,那件几乎要将二人击溃的大事。

三千世界,以铁以血成就大业

1859年10月,吉田松阴被斩首。桂小五郎带人为老师收尸,高杉晋作带人将老师的坟墓迁至茬原郡若林村。他们失去了尊敬的老师,但是反抗幕府的运动仍在继续。1863年,为了守卫长州藩,高杉晋作创立了奇兵队,大量启用下层武士,武力反抗幕府统治。此时的桂小五郎渗入长州藩外交,试图通过和其他藩结盟来壮大倒幕力量。这样的过程中,两人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离别。

池田屋事件中,长州藩重要领导人或被杀害,或被监禁,桂小五郎由于迟到躲过一劫,却也因此背上了“逃跑小五郎”的骂名。禁门之变中,真木和泉和久坂玄瑞等尊攘派领导人大多被杀死或自杀死去,恰好,高杉晋作因为入狱逃过一劫。两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巧合活了下来,即使活得有些屈辱,他们也都活着,只有活着,才能见到日本的黎明。

终于,胜利的曙光初现了。1865年,高杉晋作动员手下,一举夺得长州藩政权,倒幕派重新上位。正因为高杉晋作夺权成功,他才能将已经心灰意冷的桂小五郎请回长州藩,请他为倒幕的未来出谋划策,完成老师遗愿和少年时的梦想。

此前的桂小五郎,经历过池田屋之变后变得颓起来,隐姓埋名,不愿再为倒幕做出行动,他太害怕再有人牺牲了。可是高杉晋作将桂小五郎以长洲正义派统帅身份迎回长洲时,桂小五郎并没有拒绝。或许就是有这样的事情,即使拼命想割舍,但只要有人给个台阶,仍想拼命做好它。

会合后的二人,彻底推翻了幕府的统治。1865年,桂小五郎在高杉晋作的支持下,和坂本龙马,西乡隆盛,太久保利通等人多次进行谈判,结成萨长同盟。同年,幕府对长州藩发动战争,萨长同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1867年,全日本骚乱,萨长同盟在鸟羽伏见之战中取得胜利,次年,明治政府建立。日本黎明的曙光已经初现。

武士悲歌,死亡来临遗志长留

事实上,高杉晋作没有等到明治政府建立,他甚至没有亲眼看到幕府投降。1867年,高杉晋作死于肺炎,葬在了奇兵队驻地吉田,这个以他老师吉田松阴的姓命名的地方。我们不知道他死时是否遗憾没有坚持到最后,但他留下的辞世之句“让这无趣的世界变得有趣吧”已经证明,他对自己的一生很满意。这样一位穿梭于花街柳巷,喜欢在战场上谈三味线(日本一种乐器)的将军,奇妙的一生已经结束。但是桂小五郎的故事还在继续。

桂小五郎还活着,一手缔造了明治政府和日本的宪政。可是随着日本发展,桂和其他同僚在政治上的理念愈发不同,最终无奈归乡。这样也还可以,但桂小五郎的故事没有结束,受邀重回政府后,面临西乡隆盛发起的西南战争,桂试图亲自去劝告自己的老友收手,不幸死于京都。临死之前,握着太久保的手言“西乡还不适可而止吗”?

桂小五郎一生中有无数个名字,或许木户孝允这个名字更广为人知,但我喜欢称呼他桂小五郎,因为这个名字承载了他一生的肆意。高杉晋作带着满足离开了,桂小五郎却带着遗憾离开了,或许只是因为他想守护自己的朋友。

明治政府根据桂小太郎的遗愿,建立了京都灵山护国神社,山中有好友高杉晋作,坂本龙马等人的墓,桂自己的墓在山顶,继续以老大哥的姿态守护着维新变法中的朋友们。

高杉晋作一生中创作古诗无数,最广为流传的,是一首给桂小五郎的《三千世界鸦杀》。全诗为:三千世界鸦杀尽,与君共寝到天明。九尺二间掌灯过,唇红犹附火吹竹。读来让人打颤,因为作者显得疯狂而又冷酷,这种不切实际的渴望,恰恰是英雄惜英雄的感动。

我在开篇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做比较,试图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或许通篇看下来,读者已经得出了部分答案。即使不考虑沉重的历史,我们也可以读出日本幕末的英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