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站信息显示,此前为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的余家国(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青)近期已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家国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催化分解水产氢、CO2还原、污染物降解、室内空气净化、染料敏化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催化、电化学能源存储、吸附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若干创新性研究成果,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著名刊物上,如:Chem. Rev.、Chem. Soc. Rev.、Nature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ers、Joule、Chem等。
他在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
值得一提的是,余家国的教师个人主页提到,本团队依托材料与化学学院成立了太阳燃料实验室,主要从事新能源转化和存储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聚焦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转化和利用,从材料设计和开发的角度促进创新技术的发展。主要从事的科研领域:光催化、电催化、太阳能电池、电化学能源存储、污染物降解等。太阳燃料实验室从材料研究的角度出发,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取得国际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为目标,引领太阳燃料材料的发展方向,成为太阳燃料领域的先行者和推动者。
团队中,此前在武汉理工大学化学系担任首席教授的余火根,自今年6月起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
余火根,男,1978年生,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和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2014-2020年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在国际著名刊物JACS等发表130余篇SCI研究论文,个人引文指数H为5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获批中国发明专利16项;担任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和《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刘涛,也从今年6月起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他主要从事电化学能源存储材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涉及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开发,通过设计纳米材料的结构、纳米材料与碳材料相复合等策略,从而增加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增强电极材料结构、构建快速的电子和离子传输路径等,制备出高性能的电极材料。
同在6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合作导师为余家国的邝攀勇和徐飞燕二人,一同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为特任副教授。
邝攀勇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其中,JCR一区论文13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7篇,1% ESI高被引论文4篇。
徐飞燕致力于纳米纤维基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构建及光催化机理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1篇),其他合作论文6篇。